公元1853年至1856年,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與沙俄之間,爆發了曠日持久的克里米亞戰爭。1855年9月8日,英法聯軍在圍攻349日後佔領塞瓦斯托波爾,俄軍戰敗。
1856年3月30日,奧斯曼帝國、沙俄、撒丁王國、法國、英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簽署巴黎條約,正式結束克里米亞戰爭,奧地利交還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的宗主權予奧斯曼帝國,俄羅斯放棄所有佔領地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領域被保證,黑海內不得駐軍。
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英、法獲勝,得以調出較多的兵力轉向東方,而戰敗失地的沙俄,也轉向東方發展,企圖用侵略大清來彌補損失。
這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背景和世界局勢。孱弱的滿清帝國,此時已經成了列強眼中肥美的羔羊。
經過羊城戰役、第一次大沽口之戰、第二次大沽口之戰後,咸豐十年(1860年)春,英法聯軍再次發起進攻。
咸豐十年(1860年),清王朝內憂外患,危機不斷。從三月起,南方起義軍一路攻克杭城,回援天京,搗毀江南大營,接著又東征,至五月又佔領了松江府城,隨時準備進攻後世的魔都。
各地反清起義也接連不斷。
國際方面,英法聯軍陸續抵達鍾果沿海,其中英軍有軍艦79艘,陸軍約2萬餘人,僱運輸船126艘;法軍有軍艦40艘,陸軍7600餘人。侵略軍先佔領舟山等地,然後對渤海灣進行封鎖。
五月初八,英、法兩國向歐美各國發出通告,宣佈開始對滿清宣戰。
六月十五日,英法聯軍率領艦船200餘艘、陸軍1.7萬餘人,躲開防守嚴密的大沽,在清軍未設防的北塘登陸。
二十六日,英法聯軍首先攻佔大沾西北的新河,二十八日,又佔領了大沽西側的塘潔。至此,大沾炮臺正面雖防守嚴密,但卻無濟於事,而防守薄弱的側背,卻完全陷入敵軍魔掌。
英法聯軍幹七月初五開始進攻位於大沾北岸主炮臺西側的石疑炮臺,守軍奮力迎擊,支援兩小時最終抵擋不住,大多戰死,指揮作戰的直隸提督樂善亦陣亡。僧格林沁見大勢已去,急忙統兵撤離大沾,中途避開T津,直奔通州。
二十三日,英法聯軍開始進逼京師。
八月初四,僧格林沁率部兩萬,與英法聯軍正在推進的先頭部隊四千人,在張家灣展開激戰,結果僧部大敗,退往通州以南的八里橋。
初七,僧格林沁又率清軍約三萬人與英法聯軍5000人,再次於八里橋正面交鋒,結果清軍再次遭重創而敗退。
“哎,我聽逃回京的一個千總說,僧王的部下還是勇猛的,馬隊在洋鬼子猛烈炮火轟擊下冒死衝鋒,但終因敵人炮火密集、傷亡慘重而敗退,結果敗退的騎兵,又衝散了跟進的步兵,結果幾戰皆敗。”虎大威感慨完,有些鬱悶地乾了杯中酒。
此時在虎威鏢局的會客廳內,林如海與虎大威、胖大海正在喝酒。
二人恭謹地問起他的來歷,林如海只推說剛從山裡出來不久,見洋人進犯,欲為國為民效力,然後便問起戰況情勢,虎大威和胖大海不由地欽仰,撿著自己知道的說了。
胖大海給二人斟酒,然後道,“我們山寨的探子看了八里橋的戰鬥,僧格林沁的人馬死傷無數、潰不成軍,可是洋鬼子那邊傷亡很小,之後停駐原地,估計是彈藥耗盡了,哎,這僧格林沁也夠笨的,你先想辦法消耗他彈藥,然後再衝鋒啊!”
“據說就是前天晚上,八里橋之戰結束後的第二天,皇上以“秋彌木蘭”為名,倉皇從圓明園逃往熱河,臨行前,他任命恭親王奕訴為欽差全權大臣,負責跟洋鬼子談判。”虎大威道。
“仗全打敗了,還談個屁呀?還不是任人宰割?”胖大海譏笑道,然後對林如海道,“林大師,依我看,您還是別去跟洋鬼子較勁了,即使您功夫高超,畢竟是單槍匹馬呀,朝廷的官軍我看已經嚇破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