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原為圓明園海晏堂外噴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間的紅銅鑄像。南岸分別為子鼠、寅虎、辰龍、午馬、申猴、戌狗;北岸則分別為丑牛、卯兔、巳蛇、未羊、酉雞、亥豬。
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火燒圓明園,獸首銅像開始流失海外。十二生肖銅像已經迴歸八個,其餘四個下落不明,誰也想不到會在這裡看到羊首銅像。
羊首銅像的製作工藝是非常精細的,因為生肖銅像身軀為石雕穿著袍服的造型,頭部為寫實風格造型,鑄工精細,羊頭上的褶皺和絨毛等細微之處,都清晰逼真。
鑑定進度很慢,因為大家都同時也在賞鑑,辛老頭摸著羊首銅像,真是百感交集。
文物中有一件北宋年間的獅形脊獸,對建築有濃厚愛好的齊承,拿在手中反覆觀摩。
脊獸是中國古代漢族建築屋頂的屋脊上所安放的獸件。它們按類別分為跑獸、垂獸、“仙人”及鴟吻,合稱“脊獸”。
漢族古建築上的跑獸最多有十個,分佈在房屋兩端的分散戧脊上,由下至上的順序依次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 、鬥牛、行什。
脊獸由瓦製成,高階的漢族建築多用琉璃瓦,其功能最初是為了保護木栓和鐵釘,防止漏水和生鏽,對脊的連線部起固定和支撐作用。
後來脊獸發展出了裝飾功能,並有嚴格的等級意義,不同等級的漢族建築所安放的脊獸數量和形式都有嚴格限制。
這些美觀實用的小獸端坐簷角,為漢族古建築增添了美感,使漢族古建築更加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充滿藝術魅力。
梁思成評價道:“使本來極無趣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整個建築物美麗的冠冕”。
這些小獸各有寓意,並均賦予了神奇的本領,有的能鎮水避火,有的能降魔除障,有的能帶來吉祥好運:
龍與鳳代表至高無上的尊貴,龍的角似鹿、鱗似魚、爪似鷹。唐宋兩朝視為祥瑞的象徵。明清將之象徵帝王,皇帝稱自己為真龍天子,由此這龍是皇權的象徵。
鳳是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為鳳,雌稱凰,通稱為鳳凰,是祥瑞的象徵,在舊時還比喻有聖德的人。
獅子作吼、群獸懾服,乃鎮山之王,寓意勇猛威嚴,在寺院中又有護法意,寓示佛法威力無窮。
這件陶製的北宋年間的獅形脊獸,高約30厘米,直徑約10厘米,闊臆修尾、勁豪柔毛、釵爪鋸牙、藏鋒蓄銳,獅子的形狀栩栩如生,整個製作工藝相當精細,是難得一見的珍品,讓國博專家齊承嘖嘖感嘆。
另一邊,杜框則拿著一件唐代馬球俑,久久不願放下。
唐代馬球是從伊朗經西域傳入唐朝的一種體育活動,球大小如拳,通常用輕而堅韌的木材製成,中空,外部彩繪,尖圓淨滑;球杖長數尺,杖頭彎如月牙。
球場周長千餘步,三面環牆,一面是亭臺樓殿以充看臺。球場上有一個或兩個球門,以網囊做成。馬球運動是我國唐代盛行的一種體育活動。
這套馬球俑是一套四件,高約8.3厘米,長約13.5厘米,是白陶彩繪的打馬球俑,造型精巧,神態逼真,姿態優美,實屬罕見。
陶馬的兩耳直豎,頭向前伸,四蹄騰空,如躍如飛,擊球員頭戴幞頭,身穿長袖衣藉著馬的慣性伏身在馬背上,神情專注,作出各種不同的擊球姿勢,生動再現了盛唐馬球運動,堪稱瑰寶。
蔡銘超也沉浸在對瑰寶的陶醉之中,他已經看過了隋朝的馱琵琶駱駝,唐朝的鍍金銀葉碟,現在正在看北宋初耀州窯的青瓷剔花牡丹紋雙鳳口注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