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對於現在的劉辯來說,眼下朝廷只能有一個聲音。
可目前有資格取代黃琬成為太尉的人不多,劉辯的慢慢培養起來的心腹們沒有一個有這般資歷,是以劉辯第一時間想到了坐鎮交州的右將軍、交州刺史朱儁。
近些年,儘管交州因為交通的緣故與雒陽的聯絡並不算緊密,朝堂政令交州大都是最後一個接到的,各種事件也都比朝廷慢了半拍。
但在朱儁這位老將軍的坐鎮之下,無論是最近幾年的天災**,交州似乎都沒受什麼影響,頗有一番人間天堂的架勢。
現在,隨著盧植因為年邁而不得不退居二線,劉辯也必須考慮到這一位為大漢盡忠職守的老將的身後事。
後將軍秩比中二千石,而朱儁在活著的時候擔任萬石,朱儁值得。
也因此,在明明有張溫這個聽話的太尉人選後,劉辯依然選擇了朱儁。
詔書經過荊州,以最快的速度發往了交州。
交州,蒼梧郡。
在當初以雷霆手段平定了交州的禍患之後,朱儁便坐鎮他已故長子朱符曾經坐鎮的蒼梧郡廣信縣,繼續推行著朝廷的善政。
這對於手握交州兵權的朱儁不算難事,畢竟交州的人太少了,且多以蠻夷為主。
在朱儁以拿下士燮之後,交州各郡便沒有敢在明面上與他唱反調的豪族豪強了。
事實證明,一個穩定的、公正的、沒有欺壓的政治環境,的確對於民族之間的和平融合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朱儁的主導下,交州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
在北面受水災、旱災影響之際,作為煙瘴之地的交州在氣溫整體下降的大背景下卻是風平浪靜。
其中,交趾郡作為交州人口最多的郡,在朱儁的治理下,其人口甚至達到了百萬,雖然這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冊的蠻夷,每年只需交四十錢或是相應的土布作為人頭稅。
明明數年之前,在士燮的治理治下,經過了早年間疫病的交趾郡在冊只有八十多萬人。
十數萬人的規模當然不可能來自於自然增長,或者說,其實則源自於大自然的饋贈。
山中的蠻夷眼饞漢人手中的耕種繼續,寧願交人頭稅也要學。
這對於朱儁來說,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效仿涼州屯田,讓蠻夷們學習漢家經典,搭配在交州佔據少數的漢人們一同作為官吏管理餘下的蠻夷們。
這是涼州的成功經驗,朱儁毫不客氣地拿來套用。
至於如今中原正如火如荼的度田……交州並非沒有人口隱沒,但隱沒的多是蠻夷或者自稱蠻夷的漢人,但在田畝之上……人少地多的交州在官府帶頭開發耕田的大環境下,缺乏這一矛盾點。
在接到皇帝的詔書之後,朱儁毫不遲疑的選擇安排好離開後的事宜,出發為天子紓解煩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