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五年,秋
城門,大軍正欲出發,往荊州。
“將父此番一去,需謹慎些,國已失相父,不可再失將父。”劉禪言別。
哪我不去了,可以嗎?“吾不再之日,陛下多聽諫言,若有不明,可問蔣丞相等臣,朝堂之政,他們比吾更擅。”史越客套話道。
劉禪:“將父寬心,都城必無憂。”
隨即兵起,此番攻吳,等至秋時出兵,在此召集益州各地之將,南陽郡奪,接壤上庸三郡,不必留守。命趙雲、張苞、張翼等將回,留霍弋、陳式等將守漢中即可,魏延、關興、吳班守廣魏郡地。廖化於天水郡屯田,馬岱於涼州鎮守防外族。
領兵十萬匯荊州,史越率姜維、趙雲、張苞、張翼、關索、李恢等將臣出益州。
荊州
張郃軍退和王平、高翔、鄧芝等人回襄陽城,張郃恐南陽有失,令王平兵往宛城作守,以防魏犯。
楊儀從江夏郡退回江陵作守,徐庶至長沙防江夏吳軍之犯。
江陵
“拜見大將軍!”楊儀至城外迎。
楊儀?史越知道這人,孔明高徒,賬下長史,軍之大才,心胸狹隘,不是什麼善類。歷史上和魏延不和,不過文長在雍州,兩個人很少見面,似乎沒有不和。
史越對於他一直有忌憚,不是很想用,但是,現在國家情勢,不用不行啊。
“楊長史為守江陵,勞苦功高,吾已經知了。”史越說道。
楊儀笑之,“吾國為家,應盡之責也。吾等大將軍到此多時,願力助大將軍伐吳,以報師仇。”
後方姜維、張既注視楊儀,目有所動,心有所想。
史越:“吾軍馬勞遠到此,先回城再細談。”
城內
“如今情勢如何?”史越問。
楊儀述說之:“張郃將軍兵退襄陽作守,王平將軍在宛城守南陽郡,長沙有徐庶大人。荊州靠近二國之境地皆有兵駐,二國因此前之戰,暫時休整,所以未有攻意。不過,現在至豫州戰已幾月有餘,想必即將有戰。”
史越點點頭,“這樣啊,荊州可調動出戰兵多少?”
楊儀:“不算上邊郡守兵,可調動出戰的大概五萬。”
“五萬?十五萬。”史越憂思著,好像不夠。不過也沒辦法,現在佔地太大,雖然人口多了,但是守地守城的兵也多了。
楊儀請命道:“大將軍,如今伐吳,應先取回江夏郡城,復荊州之地。吾願領軍取之!”
你不是管文事的嗎?這麼喜歡領軍嗎?誰教的?哦,對哦,你老師也是管文事的……
“楊長史之才,吾軍糧草調備還需汝負責,吾才放心。領軍作戰,由子龍他們即可。”史越駁道。
楊儀:“是,必將其所能。”
楊儀不敢再言,嘗試不得,之後再打算。關於老師逝後,後事交代知道是由陳到負責,不過似乎那是後事中沒有對自己的安排。對於此,楊儀心有怨言。
至於陳到和白毦兵,本是聽命先帝劉備和孔明而已,如今從命陛下劉禪,留於成都。
史越留楊儀負責後勤,早有考量。那是除了他,這事別人做真的做不好。行軍之兵,若想陣前無憂,後勤定要完美無缺,能保證此事的人除了姜維,似乎就楊儀了。
對於楊儀請命領軍攻江夏之言不得,在場立即有將請令。張苞、張翼、關索等將皆請命出戰,願取江夏郡城。
史越看了一眼,都不放心。雖然都征戰多次,一個個似乎有些能耐了,但是不放心。
“江夏郡如今誰作守?”史越問。
楊儀報:“吳國大將甘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