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自的牛錄章京指揮下依然奮力向勇衛營的陣地發動衝鋒,希望能夠衝進勇衛營的陣地中,發揮自己近戰的優勢。
不過,這在朱慈烺眼中,跟送死沒兩樣。隨著清軍的鐵騎像勇衛營的陣地靠近,受到的打擊就更加猛烈。
尤其是進入六十步以內之後,二重甲、三重甲也已經不能保護清兵的身體了,只要是被火銃的彈丸擊中,幾乎無一例外的穿透重甲,直擊打入到肉體裡面。
“放箭!”在清軍進入了六十步範圍內,一個清軍的牛錄章京下令道。
剩下的一兩百個清軍騎兵冒然彈丸的射擊,在馬背上彎弓搭箭,向勇衛營發射。
而這時勇衛營的前陣的前端,突然豎起了一排五邊形的虎頭盾牌,虎頭盾牌高四尺,厚三分,寬一尺七寸,盾牌表面蒙生牛皮,畫著老虎的紋路。
盾牌頂部有倒三角的凹口,釘著貼條,一支一支火槍也從凹口去伸了出來,對準了正準備向自己衝過來的清軍鐵騎。
在清軍騎兵開始衝擊的時候,盾牌兵就已經就位,將虎頭盾牌放平在地方,並半跪在地方,虎頭盾牌雖然重量不大,卻能在野戰中抵擋騎兵的衝擊。
當清軍騎兵進入六十步範圍內,盾牌兵以半跪的姿式扶著虎頭盾牌,後面的火槍兵將火槍架在盾牌上面的凹口上,不僅可以射擊敵兵,也能充份的保護自已。
至於火槍兵的頭部,自然有著明軍標配的八楞帶沿鐵盔保護,因此清軍的弓箭幾乎對勇衛營的火槍手全無傷害。
僅僅有幾個擁有奧運會射箭水平的清軍騎兵,射中了勇衛營的幾個火槍兵,中箭的勇衛營火槍兵仍然咬牙堅持著。
不過這樣的話,只能有最後一排火槍手可以繼續攻擊,其餘前面兩排被盾牌擋住視線無法再進行射擊。
在中軍,朱慈烺騎在高頭大馬站在一個小山坡上,一直把握著戰局,見清軍騎兵突進五十步了,下令道:“分而散之!”
身邊的號兵連忙吹響號角,示意前兩排的火槍兵分散在兩翼,向前行進,呈箭型向中間的清軍騎兵運動射擊。
因為勇衛營前陣的火槍兵拉的比較長,足有三百多米,而清軍騎兵衝擊面只有不到不到二百米寬,這樣足夠讓兩排火槍兵從兩翼前進,三排火槍兵呈現三面打擊的局面。
也有一些騎兵衝向兩翼,然而他們悲劇的發現,在兩翼火槍兵身後,明軍的騎兵坐在戰馬上,手上也端著火槍冷酷地向他們開火。
勇衛營的陣前,瀰漫著大團的白煙,空氣中充滿著嗆人的硫磺味道,將前方濃郁的血腥味都給掩蓋住了。
※※※※※※※※※※※※※
感謝書友在本章說或評論區留下的一些建議。
回覆書友燭光之戀:穿越到明末特別是崇禎年間,這個時間段就是時刻充斥著戰爭的年代,朝廷北面跟滿清打,在長城以南跟十三家幾十萬流寇打,不寫戰爭情節穿越到這個亂世還有意義嗎?
主角身份是皇太子,滿清第三次入關,都打到北京城周圍了,就跟鬼子在大掃蕩一樣,主角不打仗難道還要在朝堂上跟那群飯桶權鬥嗎?或是說安安心心在北京城搞科技創新,發展經濟副業?反正我是辦不到的。
我也不喜歡太多太囉嗦的戰爭情節,然而主角進行鐵血政治的前提是擁有一支忠誠強大的軍隊,這種軍隊不是張口就來的,而是靠戰爭打磨出的。
本書前期的戰爭場次並不多,也就幾場,除了開頭兩三場寫的細一些,後面描寫的就少了。
特別是中後期,主角除了幾次御駕親征,基本都是在治國,從思想和經濟上拯救大明,戰爭都交給幾位大將去打。
請大家放心,不會寫純成軍事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