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剛剛下旨明日招諸位皇子問對,各大世家就接到訊息。
按照慣例,皇上問對皇子是不會大張旗鼓的發下旨意的。
可偏偏李旭睿就是這麼做了。
基本上也只有確定繼承人的時候才會這麼做。
這可是影響燕國未來的大事。
燕國按照魏制來算,基本上是不會過早的立太子之位。
最初魏國是早立嫡長子為太子的,可是魏國發生過一次動亂。
是由國君不賢有關,於是那以後,就不在提前立太子。
當然太子人選肯定是優先從嫡子中選的。
立長,立賢,這是封建社會自古以來國君最為頭疼的問題。
禮制肯定是立嫡立長。
立嫡沒有什麼爭議的。
在立長和立賢的問題上,以往大臣們都覺得應該立長。
但是魏國出了一次事情之後,大家紛紛覺得立賢更好。
當時的國君也有感於世家龐大,立長會讓世家提前在太子門下結成黨羽,於太子上位之後不利於治國。
於是在國君感覺皇子可以用事之後,先行考較。
既可以在這段期間看看諸位皇子的能力,也可以看看大臣世家的抉擇。
張家為什麼衰落,就是因為壓錯了注,導致自己失勢,新皇和其他世家合力打壓的結果。
這也是歷代燕國君王所希望看到的。
燕國就是世家的天下,皇族要想不淪為傀儡就必須不斷地挑唆世家矛盾,形成激鬥。
毫無疑問,皇子們之間地爭鋒也是一次給世家內鬥的機會。
同時又能夠看出那個皇子更有能力。
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李旭睿當然不會放過。
這就是陽謀了。
世家當然不傻,知道皇帝就是想他們整個你死我活。
只要支援的人對了,那麼飛黃騰達不在話下,成為第一世家也是時間問題。
君不見盧家就是因為支援先皇,又提前下注當今皇上,雄踞第一世家寶座接近四十幾年之久。
威風凜凜,獲取資源無數,底蘊不斷增加。
這些其他世家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即便是血雨腥風也要參合一腳的。
以盧家如今的聲勢也不敢壓住所有世家的飢渴慾望。
這就是陽謀,這就是大勢。
站在對立面的人無論多麼勢力龐大,都必須隨波逐流,否則屍骨無存。
不過盧家也不是沒有優勢,朝堂之上遍佈黨羽,經營日久,人脈深廣,盤根錯節,這些都是他們爭鋒的資本。
李旭睿僅僅用一道旨意,就能夠讓世家沸騰,這就是佔據大義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