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天兵六萬人,城裡倭兵五萬人,在這種兵力比例下,天兵營地肯定不能太過分散。
更不能不管後路繞十幾裡跑到城南去,所以大營在漢城的西北方向。
兩天後,林天帥和李大將按照預定方案分頭行事。
林天帥繼續去西門也就是敦義門外慕華館,與倭寇進行談判。
而李大將則先派探騎向南十里,沿著漢江偵察,若倭兵有過漢江南撤跡象就速速回報。
臨出發前,林泰來又提醒李如松說,如果今日前來談判的倭寇使者還是大谷吉繼,那就說明倭寇很可能真要撤退。
因為大谷吉繼是個真為了信念不怕死的人,在歷史上關原之戰中,大谷吉繼本來與東軍德川家康關係不錯,但為了講朋友義氣加入了石田三成的西軍,然後兵敗自殺。
所以是大谷吉繼這種人再次出城談判,很可能就是為了迷惑天兵,儘可能掩護主力撤退,就沒想活著回去。
反過來說,如果今天前來談判的使者換成了可以做主的石田三成,那倭寇八成還要是守在城中,確實“有誠意”透過議和解決問題。
林天帥評估了一下今日危險程度,只穿了簡單內甲,外罩寬袍大袖就夠了。
又出營來到慕華館外迎恩門,卻見白布蒙臉的大谷吉繼已經站在那裡等候了。
林天帥便暗想,看來倭兵確實害怕打“消耗戰”,在朝鮮本地也搜刮不出糧草了,準備從漢城撤退到補給便利的南海岸。
如果依照林天帥的慣常做事風格,明白對方的目的和套路後,直接上去將大谷吉繼打死完事。
但今天不行,大谷吉繼想要迷惑天兵的,林天帥又何嘗不是要迷惑倭兵,給李大將爭取機會?
若是上來就把大谷吉繼撕了,倭軍被驚到了,又縮回城裡怎麼辦?
再說連“殺俘”名聲都不願意承擔的林天帥,又怎麼會背上無故殺敵軍使節的道德汙點?
當然,殺盟國使節不算殺。畢竟通行的道德標準是“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沒說不能殺己方使節。
所以就先假模假樣的談著吧,比拼演技的時候到了。
大谷吉繼一本正經的說:“上次閣下提出的放下武器,留下糧草這兩個條件,經過我方商議後,認為絕對不可同意。”
林泰來有點費勁的低著頭,威脅道:“這是我的底線!我只是通知你們,並不是詢問你們!”
大谷吉繼據理力爭說:“如果按照這兩個條件,我軍與戰敗投降何異?這次談判是議和,並非是投降!”
林泰來不屑的說:“在我眼裡,你們已經是戰敗了!只要我困城兩個月,你們就不戰自敗!”
大谷吉繼完全不像上次那樣“沉穩”,很強硬的回應說:“那只是閣下傲慢的假想,而且還是往最好處的假想!但中間會發生什麼一切皆有可能,鹿死誰手未為可知!”
“那就沒得談嘍?”林天帥轉身就要走,態度非常堅決。
“慢著!”大谷吉繼趕緊叫住了林天帥,“在朝鮮這種窮地方作戰,又聽說閣下大量扶持朝鮮本土人士,想必糧草用度也很緊張吧?
我軍撤出漢城時,可以留下一萬石軍糧,提供給閣下使用,如何?”
還是不提交武器,但肯留下部分糧草,看似是就地還錢的談判技巧,其實在明白人眼裡就是有意拖節奏。
不過林泰來也不揭穿,現在就是互相逗著玩唄,又開口道:“武器可以不用全交,但要留下兩千支鐵炮,這不算多吧?”
漢城倭兵裡,有豐臣秀吉親信大將的精銳,有來自倭國西國、九州的兵,都是火器配備比例比較高的隊伍。
林天帥估計,五萬人裡面,“鐵炮足輕”怎麼也應該有一萬人左右。
大谷吉繼想不想的拒絕了,“這絕對不可能!”
就算是假談判,也不可能答應這種條件!這是倭兵唯一有點優勢的兵種了。
正在林天帥和大谷吉繼扯皮的時候,李如松收到了探馬的回報。
繞著城牆走一二十里距離,也就是在城牆東南方向,有倭軍不停的從光熙門出城。
早在去年時,倭軍已經在漢江上架設了若干浮橋,同時在浮橋的橋頭附近,又修建了幾道土壘,保護著浮橋。
漢江緊挨著南邊城牆,出了城就能上浮橋過江,所以倭兵過江速度很快,現在目測已經有大批倭軍已經撤退到南岸。
聽完探報,李大將迅速在心裡合計了一下,攻擊渡江的敵軍,最好情況當然是半渡而擊。
如果攻擊太早,大部分倭軍縮回城內,再想啃下來就要費勁了。
如果攻擊太遲,大部分倭軍已經到了江對岸,只要燒燬浮橋,留下殿後隊伍死守在江對岸,己方想追殺也不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