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葉夢熊又說:“九元君你這次回朝,大概封爵不可避免了。”
如果以林泰來之科名、資歷按部就班,前途是非常明朗的,無非就是侍郎、尚書、入閣,能不能當首輔看命。
偏生林泰來立了這麼大軍功,反而成了前程的變數了,文臣以軍功封爵後路子怎麼走,沒多少慣例可遵循,也沒什麼明確制度。
比如說爵位是設在武勳體系內的,文臣封爵後到底算文官還是武勳,這定義就是模糊。
林泰來便答道:“我大明也沒有硬性規定,文臣封爵後不能再繼續做文臣了吧?”
葉夢熊說:“但終究還是太高調了,再說沒有典制規定的結果就是,該怎麼辦全靠眾人一張嘴來說。
這世上總是會有心懷不滿的小人,不停進行非議。
他們肯定要說,封了爵就是武勳,不該繼續在文官班位;或者說封爵後就當避嫌,不該再位列中樞。”
當過朝臣的都知道,按照朝廷的一般辦事原則,遇到難以決定的事情,就優先遵循前例。
大明文臣以軍功封爵的先例就那麼三個,偶然性太強,參考意義也沒那麼大。
王陽明平了寧王之亂後,封為新建伯,最終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和南京左都御史。
更早的成化朝王越封為威寧伯後,官職大都在邊鎮當總督。再就是王驥,時間更久早。
另外還有個文臣封爵例子,乃是林泰來的純正同縣老鄉徐有貞,不過並非是因為軍功。
當年這徐有貞封為武功伯後,文臣官職還當到了首輔。
按道理說,徐有貞這個“文臣封爵還能入閣”的先例可能最適合如今的林泰來引用,但是徐有貞的名聲太差了。
徐有貞的武功伯爵位是靠著逢迎英宗復辟換來的,而且還參與了誣殺救國大功臣于謙,這事都被時人比喻為“秦檜莫須有殺岳飛”了。
打死林泰來,也絕對不可能引用老鄉徐有貞為先例。
於是林泰來對葉夢熊嘆道:“我本意只是為國殺敵,沒有藉此獲取榮華富貴的想法。
正如戚少保所說的,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如果朝廷一定要封爵,那我也抗拒不得,只能暫且接受了,然後再看情況。”
進了崇文門後,葉大司馬向北走,看到林泰來還跟著自己,好奇的問道:“你長途奔波,今天不回家歇息,還跟著我作甚?”
林泰來翻著白眼說:“當然是先去兵部繳還關防和王命旗牌!難不成還想讓我在京城裡指揮大軍?”
兵部尚書葉夢熊:“.”
到了兵部,上交關防旗牌,辦完手續後,林泰來就不再是“右僉都御史假兵部右侍郎、經略遼東登萊朝鮮等處備倭事務便宜行事”了。
而後林泰來又掏出一大本厚厚的冊子,對葉夢熊說:“這是東征功績簿,裡面登記了眾將的功勞和升賞推薦!
給了你們兵部,你們也只能上報給內閣,乾脆我明天直接自行送到內閣算了。”
葉大司馬下意識的說了半句:“這需要先經兵部稽核.”
正常情況下,將官功勞的稽核確認和擬定升賞都是兵部的工作範圍。
隨即葉大司馬意識到自己態度不對,連忙改口說:“九元君自為之!”
當晚,林泰來回到李閣老胡同的林府休息,終於在自家踏踏實實的睡了一覺。
次日林泰來並沒有巡視各衙署,也沒有在家接待各路訪客,而是直接帶著東征功績簿,從長安右門進皇城。
然後一路穿過幾道宮門,來到內閣辦事。
什麼?部院大臣為了避嫌,一般不會親自去內閣,以免招人非議?
可是雖然林泰來“右僉都御史假兵部右侍郎、經略遼東登萊朝鮮等處備倭事務便宜行事”這項差遣沒了,但本官裡還有一條是翰林院侍讀啊。
翰林院和內閣都是一個系統的,身為翰林去內閣有什麼不能的?
內閣大學士體面尊貴,自然不可能有人迎接林泰來,所以林泰來就只能自行踢開門簾,大搖大擺的走進文淵閣。
為什麼是用腳踢開門簾?因為林泰來手上抱著厚厚的功績簿,騰不出手掀門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