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要在這種時候,能派上用場堵住別人的嘴。
孫鑨氣昏頭之後的愚蠢表現,把清流勢力最後一點掀桌子的勇氣消磨沒了。
林泰來懶得管別人怎麼想的,大手一揮宣佈:“如果沒有其他意見,那就散會!”
在部議、廷推兩道程式後,第三步就是聖裁了。
廷推結束後,吏部將結果上奏,以王世貞為正推,陸光祖和吳時來陪推。
在大明朝廷成熟期的執行機制中,廷推不僅是大臣之間的博弈,更是大臣和皇帝的博弈。
只要不出現愛憎極端分明的情況,或者皇帝天性控制慾極強,在大多數時候,皇帝內心不介意廷推結果。
在深宮皇帝眼裡,大臣甲和大臣乙又能有什麼本質區別?
所以想要透過廷推實現人事部署,最重要的並不是選出最出色、最合適的人,而是選出一個不會讓皇帝膈應,挑不出什麼大毛病的人。
原本歷史上萬曆朝最經典的廷推發生在明年,也就是萬曆十九年。
當時的首輔申時行、次輔許國因為密疏外洩,雙雙被迫辭職。
臨走前,申時行推薦趙志皋、張位替補入閣。
然後當時的吏部尚書陸光祖跳了出來,狂噴說:“閣臣應當經由大臣廷推,哪有內廷空降的道理?”
這話有一定道理,閣老推薦閣老,確實有點壞規矩。
於是萬曆皇帝就下旨,讓外朝大臣廷推閣臣。
吏部尚書陸光祖主持了這次廷推,而後廷推結果就是陸光祖本人.
這騷結果一下子就把萬曆皇帝徹底氣炸了,直接讓吏部尚書陸光祖滾蛋!
最後還是申時行推薦的趙志皋、張位成功入閣。
所以說廷推技術含量很高,不是說提名幾個人表決一下就算完事的,蘊含著深厚的心理學和博弈學。
吏部尚書人選只能由皇帝親裁,所以關於廷推結果的奏疏直接擺在了萬曆皇帝面前。
“朕聽聞王世貞乃是歷經三朝的文壇巨擘,主盟文壇三十年,他近年都在做什麼?”萬曆皇帝對左右司禮監太監問道。
司禮監掌印張誠答道:“也沒聽說做過什麼。”
前些年一直在南京當守備太監的田義稍有所知,也答道:
“每一兩年,王世貞便在江左開文壇大會,每每為文學事務與林泰來吵得不可開交,被林泰來氣得數次大病。”
最近耳根比較清靜,心情還算不錯的萬曆皇帝“哈哈”笑了幾聲,指著廷推奏疏說:“聽起來比陸光祖省心,準了!”
御批一出,官場俱麻。
王世貞雖然是文壇巨佬,但在官場就是一個老混子。
從任何常識上來講,王老盟主跟吏部尚書完全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
但偏生就透過三道正規的不能再正規的程式,敬愛的王老盟主就成了吏部天官。
不能不說顛覆了認知,違反了常識.
更神奇的是,操盤手林泰來這次規矩的很,完全沒有使用那些層出不窮的盤外招。
沒有一力降十會,沒有以武破法,沒有散佈遙遙領先的真相,也沒有召喚皇帝助拳,更沒有祭出《金瓶梅》這個大殺器。
林泰來就是在組織框架內,透過組織程式把事情辦了。
不知道這是不是偶然?算不算成熟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