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馨不情不願的重新坐下後,一言不發,沒有主動開口。
這林經略說是要“商議”軍糧問題,其實就是想找己方索要。
但他又變不出糧草,巧婦難於無米之炊,他還能說什麼?
林泰來先介紹情況說:“此次倭兵勢大,本部院計劃用一年時間驅逐倭兵。所需動用兵馬預計十萬,甚至還有可能在十萬以上。
按這個兵力標準計算,正兵加民夫加損耗,預計未來一年需要軍糧八十萬石。
而目前遼東這邊囤積軍糧只有二十萬,還有六十萬的缺口需要解決。
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問題就是這麼個問題,不知貴國能為我們提供什麼幫助?”
李德馨想了想後,回答說:“據我所知,平壤城中有存糧四萬石,可先取而就食。”
又是這套說辭!林泰來猛然拍案,喝道:
“三個月前貴國就說,平壤就只有一千倭兵!誘導我大明官軍數千人攻打平壤,結果慘敗!
怎麼?這次你還想故技重施?再次誘導大明官軍急切攻打平壤?”
李德馨只能辯解說:“絕無故意誘導之意!只是我國有王京、開城、平壤三京,平壤最為靠近大明。
無論如何,肯定應當優先收復平壤以為基業,沒有第二種選擇。”
林泰來冷冷的說:“那請你明確告訴我,平壤城中到底有沒有四萬石存糧?”
李德馨垂下了頭,低聲道:“莫須有。”
林泰來真被氣笑了,朝鮮國上上下下之不靠譜程度可見一斑,隨即又捂著胸口感到心累。
就算倭兵第一軍團小西行長佔據了平壤,也不可能三個月把原有的四萬石存糧吃光,更不可能吃飽撐著運走。
結果現在平壤城裡到底還有沒有存糧,朝鮮國都說不清!
只能說,原有所謂的“四萬石存糧”只怕也是賬面數字,糧倉裡到底還有多少誰都不清楚,所以現在李德馨也答不上來。
林泰來又耐住性子,再次問道:“如果在明年開春前收復漢城,恢復半數以上國土,貴國官府一年大致能徵收多少稅糧?”
自古以來,軍糧最大的難題在於長途運輸,能就地解決從來都是最優先選擇。
林泰來並不指望朝鮮國能全部解決軍糧問題,但本地儘可能多分擔一些也是好的。
李德馨默默算了算,小聲的回答說:“即便恢復半數以上國土,最多能徵收到八萬石。”
“多少?”林泰來不敢相信的又問了一遍。
李德馨再次低下了頭,聲音更小了:“八萬石”
林泰來震怒道:“五年前老子只是蘇州某縣鄉賢的時候,每年都能幫朝廷收十萬石錢糧!
你們一個東方大國,一年怎能只有八萬石?
我有理由懷疑,因為我先說需要八十萬石,你才順勢說個八萬石,正好十分之一。”
李德馨辯解說:“我國山河破碎,民生凋敝,實在太難了。就是這八萬石,還包括對王上的供應在內。”
林泰來的預期是二十萬石,結果只得到一個還不知道能否足額的八萬石,心理落差有點大。
再次捂住胸口,林經略無力的揮了揮手說:“要不然,將貴國官軍和那些地方義軍全部解散了吧!”
李德馨驚訝道:“這是何意?他們都可以輔助天兵抗倭。”
林泰來怒道:“貴國就這點錢糧,不解散這些官軍義軍作甚?難道還要我大明倒貼軍糧嗎?
另外千萬別說輔佐,我就怕貴國官兵在旁邊輔佐,離遠點最好!
既然作戰派不上用場,那留著幹什麼?全部充當勞力運輸糧草算了!”
李德馨情急說:“不是,若沒有官軍,那國家還是國家麼?”
林泰來不留餘地的說:“以後除了國王衛隊和運輸隊,貴國再也不需要再有官軍了!就這樣!”
李德馨力爭說:“就算當運輸隊,那也沒有騾馬!總不能只靠肩挑手提來運糧吧?”
林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