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惟敬又改口道:“待大明天兵入朝鮮國,小勝一二場後,再開口議和也不失我上邦體面。
此時若能說服倭兵官長,兩家議和,應當就是最快捷辦法。”
這意思就是,先迅速打贏一兩場展示實力,再談判議和,那就不算喪師辱國了。
對沈惟敬而言,議和在解決方案裡所佔的比重越大,他的作用才越重要,才能分潤更多功勞。
他不去促成議和,難道還能上陣廝殺?
雖然“戰”是避免不了的,但“戰”也可以為“和”服務。
石星綜合各方面情況盤算了一會兒,便認為,沈惟敬的“快打快和”應該是最具有價效比的解決方案。
國庫本就開始虧空,去年為平定寧夏,又耗費幾十萬銀兩,上上下下現在都不願意再出現大開銷。
如果能用最具價效比的方法解決問題,朝廷上下應該都能接受。
又經過反覆思索,石星便吩咐道:“無論什麼解決辦法,都需要朝廷中有人強力支援,我終究只是一個左侍郎而已。
聽說你與陸總憲乃是同縣,所以煩請你先去遊說陸總憲,請陸總憲堅定不移的支援我。”
議和這種事情,最怕道德標準很高的清流勢力搗亂。
若被扣一個賣國帽子,誰能受的了?在講究言路暢通的大明政治中,這種情況不得不防。
沈惟敬答道:“敢不從命?”
他知道,這也是一個來自石少司馬的考驗。如果連陸光祖這個同鄉都說服不了,還能有什麼本事去遊說倭國人?
在大明朝廷開始運籌部署時,到了五月下旬,朝鮮國的表現又一次讓大明朝廷瞠目結舌。
北方重鎮平壤,也丟了!官兵一潰千里,朝鮮國基本全境陷落!
朝鮮國王李昖倉皇逃到了鴨綠江對岸的義州,所能控制國土只剩下義州周邊一小片區域!
大明朝廷上上下下都麻了,你朝鮮國也不算太小了,先前組織架構看起來也挺完善的,又不是鬆散的部落蠻邦。
結果還不到兩個月就丟了幾乎全部國土,還能更廢物一點麼?
先前自稱略懂,又當眾說“三千里縱深、據險而守、兵馬可用”的陸總憲真想不到,年近古稀了居然會被朝鮮國打臉。
到了這時候,被困在鴨綠江邊上的朝鮮國王李昖瘋狂的向大明告急,瘋狂的呼叫天兵救命。
這日早晨,兵部左侍郎石星準備出門上衙,剛走到前院,就被僕役告知有人跪在大門外。
還說此人送上了一個沉重的箱子,作為登門禮物。
石侍郎站在門洞向外看,便見朝鮮國使團正使尹卓然跪在外面,神色衰敗狼狽不堪。
看到石侍郎出來,尹正使伏地不起,大聲叫道:“念在敝國向來恭順,懇請少司馬發兵過江,救敝國於水火!”
見尹正使這可憐樣,又感受到了對方誠意,石侍郎也沒忽悠,答覆道:
“先前已經派遣五千兵馬抵達江邊,今日緊急向皇上奏請,得聖批後便令兵馬過江。”
尹卓然再三叩謝,石星又嘆道:“你先前隱瞞真實情況,只管自吹自擂,耽誤國事不說,還把陸總憲坑慘了!”
尹正使很想告訴石星,先前並不是自己故意隱瞞真實情況,也不是故意要自吹自擂,而是真心那麼以為的。
一直到石侍郎消失在街角,跪在地上的尹卓然這才悽然起身。
這位正使萬萬沒想到,自己只是又搶了一次肥差,藉著朝貢到大明倒買倒賣賺點油水而已,結果轉眼間家沒了!
妻子兒女現在是什麼情況,全然不知道!
而自己一個輕鬆愉快的朝貢使,就地變成了求救使節!
在兵部左侍郎石星的奏請下,又見朝鮮屬國求救急切,產生了保護欲的萬曆皇帝便給遼東鎮下令。
命先前部署在鴨綠江邊戒備的兩支兵馬過江,並且在朝鮮兵的配合下,進攻平壤。
而後遊擊史儒率率兵二千餘兵馬、副總兵祖承訓率兵三千餘兵馬先後渡過鴨綠江,聯合朝鮮兵,向被倭寇佔據的平壤進軍。
在大明邊軍裡面,近些年遼東鎮戰鬥經驗最為豐富,而且這五千兵馬又是從遼東鎮選出的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