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給你的勇氣?”被激怒的陸光祖對二十六七歲的王禹聲質問道。
王禹聲往後面縮了縮,“左都御史難道不讓人說話了?”
陸光祖不想繼續理睬王禹聲這個小垃圾,便轉身朝著眾人高聲道:
“這百十年來,東海倭寇之患時時可能有,而朝鮮國亦在東海,林泰來偶然猜中一次倭亂,也不能說明什麼。
反倒是林泰來借朝鮮國倭亂之事,正可實證林泰來之心有異志,陰圖不軌!”
王禹聲頑強的刷著存在感,又站在了陸光祖前面,反駁說:“怎麼就實證了?你說實證就實證?”
陸光祖想著“年邁無能、識見不明”,怒氣漸漲,便擲地有聲的說:“經我深入研究分析,對朝鮮國情況略懂一二!”
想著證明自己,陸光祖又繼續說:“朝鮮國雖然不能與大明相較,但也有三千里縱深,多有山川險要,兵馬軍民可用。
倭寇雖然一時趁朝鮮國不備,登陸成功,但朝鮮國各地仍可拒險而守,再調集國中兵馬圍剿,足可滅除倭寇!
情況就是這個情況,但林泰來卻倡言調集十萬大軍,劃撥二十萬銀兩,難道不是所圖不軌?”
雖然有些人比如兵部尚書葉夢熊很想幫林泰來說話,但面對“十萬大軍二十萬銀兩”這個看起來極為離譜的提議,說話真的硬氣不起來。
陸光祖感覺達到了久違的巔峰狀態,嗓門蓋住了所有人,“必須否決林泰來奏議,並且申斥林泰來,禁止其再管兵事,以防微杜漸!”
葉夢熊正琢磨著,怎麼把話頂回去時,忽然有個通政司官員出現在東朝房門口。
然後朝著眾大臣叫道:“遼東巡撫急報!倭兵攻破朝鮮國王京,朝鮮國已經半境陷落!”
眾官員:“.”
臥槽啊這朝鮮國到底行不行啊?從倭兵登陸釜山到現在也就半個多月吧,怎麼連王京漢城都丟了?
“尹卓然我戳你娘!”一片震驚到無語的環境裡,陸總憲突然率先失態了,很不體面的破口大罵。
東之強國、三千里縱深、據險而守、兵馬可用,就這?就這?
其他人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甚至有點同情陸總憲。
什麼叫“對朝鮮國情況略懂一二”啊,也不知道是被誰忽悠了。
王禹聲突然再次跳了出來,也不結巴了,指著爺爺輩的陸光祖說:“你就是年邁無能、識見不明,說你還不服氣!”
“閉嘴!滾!”陸光祖像是被激怒的老獅子,對著孫子輩的王禹聲斥道。
王禹聲再次指責:“你身為言官之長,竟然還妄圖堵塞言路!
年邁無能、識見不明、因私廢公、堵塞言路,你不配為左都御史!”
陸光祖:“.”
兵部左侍郎石星站出來打圓場說:“即便陸總憲判斷有所偏頗,難道林泰來就是正確的?
無論如何也用不了十萬大軍,只要從遼東派一二將官率領本部兵馬援救即可!
等我大明這批天兵入朝,在朝鮮軍兵協助下,便可剿滅倭寇!”
跟林泰來“十萬大軍二十萬銀兩”比較起來,石星這個提議顯然更“妥善”。
反正大明朝廷的習慣思維就是這樣,遇到敵情後穩住防禦,然後調動幾千最多上萬兵馬去鼓搗一下。
討論了一番,眾官員還是傾向於石星的提議。
雖然朝鮮國王京失陷,一半國土沒了,但好歹還剩著一半呢,總不能廢物到全境淪陷吧?穩住再慢慢反攻就行了。
但王禹聲想著自己的任務,不依不饒的說:“但陸總憲年邁無能、識見不明、因私廢公、堵塞言路,怎麼說?”
陸光祖摘下官帽,怒氣衝衝的說:“我用這個官位做押注,支援石侍郎提議!
若以後真需要林泰來所言大軍,我自當辭官謝罪!”
面對這種話術,年輕的王禹聲愣了愣,下意識的說;“你能…立個字據嗎?”
眾人:“……”
王鏊大學士的後人咋是這樣尖酸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