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陳有年依舊是這兩個字。
畢竟在皇帝眼裡,自己屬於被鄭貴妃和皇三子“逼反”的,和那些希圖擁立之功、拿皇帝刷聲望的大臣有本質區別。
林泰來又說:“阜成門?”
原來是皇帝透過各渠道的資訊,判斷自己具備很高的“統戰價值”,所以才會想著使用小手段拉攏自己。
因為在君臣為了林泰來而拉扯的這幾天,又有大量言官主動出擊,彈劾首輔以下的三位閣老。
看來今晚並不安寧,不知多少人在串聯走訪,為即將到來的政治風暴而準備。
以後只要自己小心點,別太跳,在國本大劫中的處境就安穩多了。
林泰來怒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到底要怎樣?
楊天官說:“如果只是罷官削籍,等於輕拿輕放,皇上必定不準!
我等在此審判,也要考慮如何讓皇上接受,不然只是浪費時間罷了!”
朝陽門是最重要的糧食運輸通道,怎麼能把林泰來放在那裡?
林泰來又問道:“那德勝門或者安定門?”
陳有年只能冷笑嘲諷說:“你的傷勢痊癒真快。”
有為了保甲閣老的而攻訐乙閣老的,有為了保乙閣老而攻訐丙閣老的,有為了保丙閣老攻訐甲閣老的,還有同時攻訐兩個的。
又次日,吏部堂官、文選司,兵部堂官、武選司,都察院的都御史齊齊列席,匯聚在吏部大堂。
然後又轉向兵部尚書王一鶚,甩鍋道:“充軍後具體發配到哪裡,是你們兵部的事情了,就由你們擬定吧!”
林泰來無語,斥道:“你們算計的也太過分了!”
朕如今張燈後看字,不甚分明,如何能一一遍覽?”
畢竟要說這個局面的源頭,還是因為國本問題。
陳有年冷哼道:“不必外城,老九門中我只同意將林泰來發配西直門!
如果是別的城門,我們絕對不同意,並另行上奏彈劾你們枉法!”
吏部文選司郎中陳有年立刻開口道:“我提醒諸公,這個發配地不要在城中各處,要遠離各衙門,以免追悔莫及!”
宣武門的商業性僅次於崇文門,而且臨近西城,往來透過的達官貴人很多,讓林泰來守宣武門一樣惹事。
吏部左侍郎趙志皋說:“罪名不必討論了,皇上旨意說得很明白,可商榷的也就是判罰而已。
若如林泰來這般渾身杖傷、體質虛弱之人,充軍之後往往十不存一二,豈是保全士氣之法?又如何向士林交待?
所以我認為罷官削籍,勒令返鄉即可,充軍就不必了。”
為了安撫鄭貴妃,皇帝繞過內閣、六科直接發中旨到吏部、兵部,但吏部、兵部依然抗疏復奏。
今天上午,萬曆皇帝才從鄭貴妃身上爬起來,就看到司禮監掌印太監張誠抱著一大疊章本,在殿門外等候了。
所以綜合各方面情況,只有最為清靜的西直門附合大家的要求。
再說聚集了數千撲街讀書人的國子監就在北邊,讓極其擅長煽動人心的林泰來去北邊,怎能放心?
張誠也無奈的回應說:“正值多事之春,過去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