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歷史上,長達十多年的國本之爭是一個很複雜的事件。
這裡面不只是立誰為太子的問題,還夾雜著大臣之間黨爭、君臣之間權力博弈、情緒發洩、投機等多種成分。
在激烈的情緒對抗下,任何變通辦法都無法實施,導致爭鬥遷延日久,一直拖了十多年才有結果。
這十來年的大明很“奇葩”,一邊在朝堂上進行激烈的國本之爭,一邊同時還打了萬曆三大徵。
不得不說,張居正給大明留的家底還挺厚實的。
在原則上,林泰來是不打算深度參與國本之爭。
站在那邊都沒好處,他只想渾水摸魚,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
並依靠自己最大的才能,做好外交方面的本職工作。
這次短暫的朝會過後,對很多清流勢力人物而言,就是一個不眠之夜。
比如犧牲自我、給皇帝獻《金瓶梅》何倬大晚上失眠了,跑到了同鄉宋纁家裡訴苦。
宋纁繼續說:“王三餘還好,沒說幾句話,只是錢一本.於今之計,還是及時止損。
何倬為人還是比較熱血仗義的,“若只是自求多福,未免讓人寒心。”
臨別的時候,何倬對宋纁說:“我有一種感覺,林泰來並不像任何我們所知道傳統奸臣。”
“我今天來,就是要告訴你,我在都察院快呆不下去了。”王禹聲生無可戀的說。
“只能如此了,就讓錢一本力圖自保吧。”何倬雖然還想幫幫同道,但也無能為力。
如果頂層的大佬不肯出面協調,再努力也是無用功。
宋纁答道:“錢一本的事情並不嚴重,只是在對線時被抓住了偏私的把柄而已。
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就是我想表述出來的意思。”
三年間,隕落的同道已經有方萬山、辛自修、蔡時鼎、李世達、李淶、石崑玉、許收錢、崔景榮、陳泰來好像還有漏的。
何倬解釋說:“我也很難用語言表述出我的意思,但我可以打一個比方。
不但策略失敗,還搭上了何倬和雒於仁,雖然他們目前仍然健在,但在政治上已經死亡了。
林泰來反問道:“你在都察院呆不下去,與我來說什麼?我給過你機會,你拒絕了。”
宋尚書疑惑不解,“什麼叫不像?因為更跋扈、更囂張、更能打?”
幸虧這次都聽了,不然後果還真不好說。
宋纁三年前與王司徒爭奪戶部尚書位置失敗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當了工部尚書,這些年一直很低調。
他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調出京師,過兩三年,等事情淡化了,再重新把他調回來就是,這是目前最合適的方案。”
作為沒有親自下場的局外人,宋纁看的還是比較明白:
“如果雒於仁的奏疏不連帶林泰來,也許結果就不會這樣.不過現在再說這些也無用了。”
傳統的奸臣好比路邊攬客的忘八,高喊著‘陛下來玩啊’之類的話。
但是顧憲成所說的另一條策略——用一個炮灰挑事,然後其他人假裝奮力搶救,卻失敗了。
騷擾他的人,乃是同窗同年、出自東山王家、拒絕了去禮部當主事的王禹聲。
讓錢一本自求多福吧,總不能為了一本《金瓶梅》繼續搭人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