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女雖然生來是完璧貞潔之身,但初生的她並不知道這是好是壞,這就是本性的無善無惡。”
顧憲成又答道:“你把此女打得昏迷不醒,她現在並沒有任何意識,也不知道自己是好是壞,但是並不影響她初生時身體的完璧貞潔。
與此同理,人性本善乃是客觀存在之天理,並不因為人的自我認知而變。
孟子曰,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這就是人性本善!”
幾個回合下來,顧憲成似乎逐漸佔了上風。
“你這是詭辯!”林泰來忍不住吐槽說。
顧憲成冷冷的說:“出來混,講得出道理就講,講不出道理就認輸。”
林泰來深深吸了一口氣,絞盡腦汁的重新組織語言說:
“你認為人的本性全都是本善,就好比女子天生都是完璧貞潔,那麼各人之間的本性又有什麼區別?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其中最關鍵的就是一個近字。
孔子之所以說性相近而不說性相同,就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與人在本性上並非完全一致,存在著差異。
所以你所主張的人性本善,與孔聖人之道相違!”
顧憲成:“.”
林泰來咄咄逼人的問道:“伱說孟子,而我搬出孔子,請問閣下如何應對?亞聖和聖人誰大誰小?”
“你這是詭辯!”顧憲成怒道。
林泰來冷冷的說:“出來混,講得出道理就講,講不出道理就認輸。”
到了這個份上,輸不起的顧憲成不可能留出餘力了,火力全開的說:
“孟子雖窺見人性之根本所在,但卻僅以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四端以及孩童之愛親敬長證之。
所以孟子在表述方式上並沒有彰顯出性本善之源,只是以情驗性,進行表面論證。
而性善本原在天道,豈能完全拘泥於孔孟乎?”
林泰來繼續反駁說:“既然你說天道,可天道本是無聲無味、無形無狀、不可明言的,故不可用經驗層面的“善”來規定和表述。
如果你說性體源自天道,所以也該是不為善、惡所限的,是無善無惡的。”
顧憲成又詰問道:“既然心學以‘無’言性,為何還要強調加上‘善’和‘惡’?
所以心學還是認為‘無’比‘有’更高階,以‘無’這個本性來包括‘有’,故而善、惡皆出自本性。
這種思潮模糊了善惡之別,等同抹殺了善!如果這不是異端,還有什麼是異端?”
林泰來嘆道:“不以凡人所認知的善為善,而以無善為善;不以去惡為究竟,而以無惡證本來,然後可言誠正實功,而收治平至效。”
顧憲成厲聲道:“壞天下教法,自陽明無善無惡之言始!
古之聖賢,秉持世教,全靠對性善的信仰常在。故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
惟有此性善信仰不可殄滅,所以無論世道多壞,但總能挽回。移風易俗,反薄還淳,皆因人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