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蔣欽的艦隊在黃河上的耀武揚威,雖然令得兗州的呂布,還有河北的袁紹都非常的不爽,可要讓他們出手攻擊,到也沒有那個膽子。
無他,不管是袁紹,還是呂布,他們的主力部隊都是步軍與騎軍。
而說到水軍,對於這些在北方的大地上馳騁怪了的人來說,也是太過於為難他們了!
相比於兗州的激烈的膠著戰,幽州劉虞與公孫瓚之間的爭鬥就顯得要溫和多了。
由於公孫瓚與袁紹之間發生過多次的戰鬥,而每次以都沒能討到多少的便宜,便得幽州的實力急劇的下降,這便讓身為幽州牧的劉虞對他十分的不滿。
為了限制住公孫瓚,劉虞開始削減公孫瓚的糧草供給,僅給他能夠維持最低日常開銷的糧草供給,使得他再沒有多餘的糧草用來發動戰爭。
一向在幽州邊境上心高氣傲,隨心所欲慣了的公孫瓚,哪受得了這個窩囊氣?
糧草不夠,他便帶著自己的部隊跑到草原上,去找烏桓人打秋風,劫掠他們的牛羊以充糧響。
受到公孫瓚不斷騷擾的烏桓人又哪會善罷甘休,任由公孫瓚對他們無休止的劫掠?
長此以往下去,他們還怎麼生活?
於是每次被公孫瓚打劫過後,便跑去劉虞那裡告狀。
只是,對於公孫瓚的行為,劉虞雖然也是惱怒不已,卻又無可奈何。
因為公孫瓚第次對烏桓人搶劫前,都會派人制造出一些事端,逼著烏桓人對他們動手,然後再以此為藉口,對他們進行鎮壓,把搶劫烏桓人變成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受到公孫瓚無休止的劫掠後的烏桓人,為了生存,便也開始結成伴來,南下向漢人的普通百姓下手,搶奪他們的物資糧食來補充自己的損失。
一時間,由於公孫瓚的一頓折騰,本來還算平靜的邊境,一下子變得混亂起來。
被烏桓人洗劫過後的百姓,為了生存,只能不斷地向南遷徙,以避開烏桓人的報復。
而人口的南遷,又引得動亂跟著向南發展,使得整個幽州邊境的形勢朝著繼續惡化的方向越行越遠。
也正是基於此,使得劉虞對公孫瓚的所作所為,到了無法再容忍的地步,這才不得不盡起大軍,想要將公孫瓚一舉覆滅。
只不過,有時老天就是喜歡跟好人開玩笑。
劉虞本是一個謙謙君子,多年以來從未與人交過惡,讓他上戰場,本就是在為難他。
而他的身邊從事公孫紀,與公孫瓚是本家族兄弟,就在劉虞出兵的前夜,將行軍路線洩露給了公孫瓚,讓公孫瓚有了充足的準備。
當劉虞的大軍走到無終縣時,遭到了事先埋伏在道路兩旁的公孫瓚的突襲,十萬大軍損失慘重,轉眼間便潰散了一大半。
吃了敗仗,損失慘重的劉虞,只得率領著殘軍回撤,剿滅公孫瓚的事情,已經變得沒有可能了。
只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後路,早已被公孫瓚派手下大將單經給截斷了,使得他再想回到薊縣,已經沒有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