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終末大劫,其實萬靈有逃得生機。
關於這一點,先解釋說書人的定場詩。
“道德人皇天帝,功名龍祖摘星。鬥尊閻羅戰不止,仙佛傳道無休。”
“青史幾行名姓,厄土無數沉舟。後人享樂前人愁,說甚盛世無憂。”
“豪傑萬年往事,漁樵一曲高歌。鳳舞龍飛疾如梭,眨眼風驚雨過。”
“妙術仙宮禁地,天驕奪寶練功。求仙問道竟如何,必有收因結果。”
人皇天帝,分別是天域天庭與黃域人皇。
龍祖摘星,則是洪域龍宮與宇域摘星樓。
鬥尊閻羅,則是地域靈峰與玄域地府。
仙佛即是荒域武仙殿,以及宙域三生寺。
武仙殿與天庭是已經出場的了,二者傳承皆與雲風有關。
而宇域摘星樓擅長術數與空間之道,在大劫末期,集結天下資源,鑄就“臨仙界”。
臨仙界是一方空島洞天,目前懸在洪域大洋之上,且有大陣遮蔽,無人可知。
飛仙紀所謂的萬仙飛昇,其實只是衝入臨仙界庇護所,以此躲避滅世大劫,根本不是真正的飛昇。
而彼時臨仙界鑄成,可其容量著實有限,根本不可能容納天下萬靈。
那時人族撕破臉皮,反悔帶妖族入臨仙。
“無論是空間理解,還是術數計算,這些都與你們妖族並無關聯。即便妖族提供了不少資源,但按照比重來算,只能排在後面。”
這是摘星樓當初的說辭。
妖劫提供的資源絕對不少,那是諸多妖祖的遺骨至寶,可以說若無妖族,臨仙界根本沒有可能鑄成。
但人族反悔了。
地域靈峰之上,妖族鬥尊暴怒,要與人族同歸於盡!
玄域地府閻羅全力出手,卻發現鬥尊平日裡竟都只是在小打小鬧,根本沒有與他全力以赴。
這一次鬥尊完全解放鬥氣,即便傾盡地府之力也無法阻攔於他。
這時候有一群魔修站了出來,他們獲得魔將傳承,肩負救世使命,攔住鬥尊,成功將之制伏。
而此時地府與摘星樓早已遁入臨仙界,大劫當頭,遺世之人已經無路可退。
之後災厄降臨,魔將說服鬥尊,一定想到方法保住妖族傳承。
天域天庭窮究無上之力,以人力阻擋天道劫難。
宙域三生寺佛主為保蒼生,以命護萬靈。
魔將入大淵,以傳承喚醒荒古魔帝意志,求一條生路。
荒古魔帝嘆息,這一紀未等到可受傳承之人,但他殘魂的時間已經不多。
無奈之下,荒古魔帝甦醒出手,於大淵側壁開闢出一處洞天。
大淵詭秘,哪怕是滅世大劫都無法將之摧毀,故而洞天之內可保生機。但大淵魔氣縱橫,入洞天必備魔意侵蝕。
蒼陽學者粗略探究,都受到不祥魔病的感染,更何況是居住在側壁洞天之中的修士。
三生寺與人皇殿餘下之人躲入洞天,而武仙殿與龍宮皆分裂,有半數跟隨臨仙界而去。
原來所有的一切皆是他們那幫齷齪之輩暗中商議好的,武仙殿與龍宮自責,留下來抵抗大劫拖延時間。
而天域天庭自負於煉器之道,以獨特的方式自我封印,等待後人解封。
妖族懼怕魔氣,留下傳承遁於荒域,有武仙殿與佛主龍王庇護,他們的血脈雖暫時沉寂,卻在災厄停止後復甦繼承。
而其他的上古勢力駕馭飛舟,在最後的時間裡爭分奪秒搶著進入洞天,這便是所謂“厄土沉舟”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