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個理療之後的羅晟整個人都感覺舒適了不少,多於的精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釋放。
洗了個澡,換了套衣物,羅晟出了科技綜合體大廈。
管家早已經把他出行事宜給安排的妥妥帖帖的,走向自己的商務座駕時,隨行的保鏢麻溜的開啟了車門,不一會兒便乘坐車輛前往星箭國際總部。
……
大約半小時的車程抵達了星箭國際總部,羅晟直奔研發大樓的研討會議室,鄭濤、劉建偉等人赫然在列。
見到羅晟進來,眾人都停下了討論。
鄭濤也起身把他首席的位置讓了出來,羅晟也是毫不客氣的入座,說道:“老鄭你接著主持會議。”
片刻,鄭濤在左側的位置就坐,繼續說道:“今天的研討內容關於‘先行者號’軌道空間站的各項設施,主要是針對生命保障系統和涉及居住、生產和科研操作等方面的解決方案進行確立。”
太空天梯的另一大核心部分就是空間站部分,並且天梯需要兩個大超大型的空間站的支援,一個是在位於地球三萬六千公里的靜止軌道上部署一個超級空間站,即被命名為“先行者1號”空間。
而第二座超級空間站“先行者2號”的空間座標點是介於地心引力與外太空離心力的平衡點。
再由一條三萬六千公里長的天梯纜繩連線貫通“先行者1號”和“先行者2號”空間以及地面赤道線上的天塔基座,構成最終形態的太空天梯完全體。
羅晟正望著會議大螢幕裡面的“先行者1號”空間站的等比例三維模型,其側檢視呈現“T”形態結構,長達898米,頂部核心是可轉動的圓環結構以在失重的環境下透過離心力來製造人工引力。
其圓環直徑為978米,圓環周長大約3000米,環內面積75萬平方米,總質量為8400噸,是國際空間站的20倍之多。
低軌道的“先行者2號”空間站在結構上也和“先行者1號”相差無幾,但規模就要相對更大了,其長度為1190米,圓環直徑1298米,圓環周長4075米,環內面積132.2萬平方米,總質量1.33萬噸,是國際空間站的31倍之多。
這兩個空間站的核心能源供給都是採用核動力,但並非是聚變核能,而是採用裂變核能。
除了原子能提供核心能源支援以外,環內面積將會鋪設太陽能電板為空間站供能,這是為了確保核動力停止運作的情況下也能讓空間站關閉不必要的能耗模組持續保持穩定的低功耗執行。
要建立太空工廠等配套設施,太陽能轉化的能量只能在緊急情況下維持基本執行,供應大量的能源消耗不現實,裂變能源雖然遠不及聚變能源,但再差裂變核能也不是常規能源所能比擬的。
這時,與會的一位核心研究員發言道:“可變特定脈衝磁等離子體引擎已經研發成功,推動空間站的環形艙製造人工引力就靠這個引擎了。”
羅晟點了點頭。
這套引擎採用的是等離子空間推進系統,而非燃料推進,星箭國際內部的研發團隊早在2014年下半年之際就已經完成了超過1500個小時的連續點火測試。
那名研究員繼續補充道:“此外另一大好訊息是太陽能電池產生的電源轉換為1250kW的多通道霍爾推進器也取得了突破,它既能採用傳統推進劑,也能採用滿足就地外層空間資源利用的新型推進劑,為空間站上了第二道安全保障。”
羅晟再次點頭滿意道:“嗯,不錯!”
位於高空同步軌道的“先行者1號”除了穩定整個太空天梯的作用,同時也是地外星港樞紐站,將來從地球之外帶回來的資源將會在此地完成中轉,物資從這裡養著天梯纜繩下降接近3.6萬公里,送到低軌道的“先行者2號”空間站,然後再進入星球表面。
而真正的核心是“先行者2號”空間站,依託該空間站延伸打造太空工廠、太空船塢、太空發電廠、太空農場、太空房地產、太空旅遊業等等諸多產業設施。
這些都在計劃之列,一步一步實施,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