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際之上,運20尾部有十六列滑軌,無人機便是從這些軌道上有序的彈射出去,平均每0.5秒就彈出十六架無人機,肉眼看去是魚貫而出的壯觀場面。
與此同時,在預警機上的許靜開始接管無人機群的控制權。
總共6000多架無人機在大約三分鐘作用從運20裡面湧出,在將無人機群釋放完畢之後,運20飛機在殲20的護航之下即刻撤離戰場。
值得一提的是,這並不是運20的最大載機量,實際上滿載率可以達到1.3萬架。
6000架左右的無人機直奔假想敵方基地而去,這些密密麻麻的無人機群看上去雜亂無章,實際上有著嚴格的編排秩序在裡面。
八架無人機構成一個小組,八個小組構成一個大組,八個大組構成一箇中隊,此次六千多架無人機構成了12個飛行中隊。
單架無人機並沒有太大的戰鬥力,一個小組構成了基本的作戰單元。
如果把一個小組單元細分來看就會發現,八架無人機當中有四個不同種類,它們分工不同,但相互協調。
其中,一架無人機主導通訊功能、一架無人機主導偵察功能、一架無人機負責先頭打擊功能,五架無人機則是打擊主力。
偵察無人機的作用正如其名,對戰場資訊的實時反饋,通訊無人機的作用是對戰場實時資訊的處理和傳輸,相當於是前線的指戰員,剩下的無人機便是負責進攻的主力部隊。
此刻,身在預警機裡控制12個無人機群飛行中隊的許靜全神貫注,在她的控制下,12個飛行中隊呈現雁型飛航模式撲向假想敵基地。
而在基地指揮中心,她的控制面板也同步顯示在指揮中心的主螢幕上,副螢幕上的畫面是人工智慧對戰場的實時覆盤模擬,就是要比較人工智慧和人類在同一個作戰場景下,到底是人類更勝一籌,還是人工智慧更勝一籌。
……
當抵達敵方防空雷達網路之際,許靜控制著12個飛行中隊進一步緊縮,相反,覆盤模擬的人工智慧則是把無人機飛散開來。
決策出現了分歧。
“許靜的策略雖然激進,但卻能起到奇兵的作用,給敵人當頭一棒,紅方又要吃癟了,哈哈。”基地指揮中心的大佬們觀看著演習情況也開始分析著。
與此同時,在假想敵紅方的雷達上顯示的是隻有12個訊號點,任何不知情的人都會判斷這應該是12架敵機,根本就不可能想到這尼瑪是6000多架無人機。
大約過去了兩分鐘左右,紅方陣地立刻拉響警報,基地內的防空系統立刻啟動。
只見12枚HQ9防空導彈鎖定了目標便即刻發射出去,接下來讓扮演假想敵紅方人員懵逼了,雷達顯示突然閃爍著成百上千的訊號點。
發射了的防空導彈失去了目標,不知道跟蹤誰,結果便是“隨便”找到了12個目標給擊落了,許靜損失了不到一百架無人機,和六千多架無人機相比,這個戰損可以忽略不計。
而假想敵紅方的戰損比虧到姥姥家去了,HQ9防空導彈的具體造價外界並不知道,但按照外貿版的公開售價,一枚大約200萬元左右,12枚便是2400萬元左右。
許靜損失的那些無人機總的價格接近20萬元,還不到20萬元,打出了接近120倍的戰損比。
無人機群輕鬆突防,這個時候假想敵紅方倉促間啟動了近防火炮、高射炮,然而此刻的無人機群已經徹底分散開來了,近防火炮有限的彈藥根本打不完。
幾分鐘不到,近防火炮的彈藥全部打完了,裝填時間在戰場上是根本不可能有這個時間。
而在此過程中,無人機群損失了大約600多架,只損失了十分之一左右。
許靜知道,敵方基地沒有多少區域拒止能力了,已經徹底暴露在了自己的打擊範圍之內。
她沒有猶豫,直接重新整合無人機群,有些無人機小組單元或損失了偵察機、或通訊機或主力攻擊機,都會在最快的時間重新組成一個新的標準作戰單元小組、或者加強作戰單元小組。
接下來便是單方面的碾壓了,許靜開始控制著無人機群集中力量打殲滅戰,且優先打擊敵方的高價值目標,例如防空雷達系統、防空導彈系統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