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爺爺,我給您再搬一張小桌子來!”
易書元從座位上起身,攔下了正準備跑出膳堂的阿寶。
“用不著,兩張凳子便可。”
說著易書元將自己身邊的凳子和一旁空著的凳子挪到飯桌前一丈的位置,隨後在其中一張凳子上坐下,飯桌上的人全都面帶新奇地看著他。
一把摺扇和一方撫尺分別從易書元兩隻袖子中滑出,撫尺擺在面前的凳子上,摺扇則拿在手中。
“刺啦~”一下,摺扇展開,露出扇面上的山水,翻轉之間能看到另一面則是小橋流水之城鄉。
眾人精神已經足夠集中,易書元便也不需要撫尺醒神。
輕輕搖扇帶起一陣並不凍人的清風,讓房門緊閉的膳堂內顯得更加清新。
沉默片刻,眾人似屏息凝神以候。
下一刻,易書元輕輕張口,清朗有力的嗓音響起。
“話說在承興十六年上旬,在淺州地界的州城之中,有一人名曰王雲春,雖看似遊手好閒卻也有一些特殊的本領”
易書元看向眾人,聲線略微下沉,代表著即將帶著眾人的心神融入書中。
“這一天,王雲春與友人在酒肆之中飲酒,卻忽然有友人帶著一名老者從外走來,老者本就神色略顯激動,進了酒肆後找到了王雲春,竟然在他面前就直接跪了下去.”
易書元摺扇遮面,發出悲切蒼老的聲音。
“王義士,王義士,我孫女被人拐走了,官府不接我的案啊,求您幫我找找,求求您了,求求您了!”
易家人聽得渾身都起了雞皮疙瘩,易保康和易阿寶甚至都下意識站了起來,四處張望室內,但又立刻反應了過來,是易書元在出聲。
這是說書者的口技!
易書元面色不改,聲音化為平靜。
“那王雲春平日裡雖顯痞氣,但一個古稀老人給自己下跪,如何能不動容,趕忙彎腰扶起老者.”
“老人家,您這是折煞我了,有什麼話起來說,您先起來說啊!”
說這句話的時候,易書元的聲音又變了,變得和王雲春一般無二,聽得石生都不由想起了那個樣貌平平的王義士。
一個曾經真實發生的故事,在易書元口中聲情並茂演繹出來,便是聲臨其境。
老人變賣祖宅籌集銀兩,只為讓王雲春接下這樁案子,自己則只是抱著一床鋪蓋在外。
“淺州氣候有別於他處,外州或許已逐漸升溫,但在淺州起一陣涼風則依然刺骨,當王雲春再見到周老漢的時候,其人已經凍死在外”
易家人共情之下各個面露悲切,甚至有人偷偷抹淚。
想想曾經一把辛酸淚把孩子帶大,若是忽然被人拐走,該如何傷心,死前不聞音訊,該如何絕望?
易書元也是嘆息一聲,這聲嘆息既是他自己的,也是王雲春的,此刻更是化出王雲春心中所想。
“我王雲春自詡有道義,今日貪圖了金銀卻還遲遲不動,卻不知古稀老者盼孫之時凍死在街頭若不能將其孫女找回,再無顏面歸鄉”
此刻的聲音再次化為易書元的本音,只是略微低沉。
“留下錢財託人埋葬周老漢,王雲春帶著老漢的銀兩和自己的一些積蓄便上路了,其人號稱神行太保千里尋蹤,趕路之時猶如腳下生風,直奔那留州而去”
“只是王雲春不知道的是,此番出門尋人,絕非一帆風順,其中所遇之事,更非常人能想”
隨著易書元的敘述,王雲春的故事逐漸接上正軌,到他於長風湖畔買醉之刻,已被仙人所查.——
撫尺起驚雷,摺扇伴風雲,書中說故事,口中化萬千。
易書元一個人帶出的故事,讓人好似隨著他一起經歷了一次萬千裡尋蹤奇遇。
一個故事講完已經過去了大半個時辰。
易家人聽得有激動有歡笑,也被帶出淚水,更是對仙妖鬥法新奇不已。
而當王雲春在仙人相助下,帶著小孫女和其父母一同來到周老漢墓前,於說書聲中感受那祖孫人鬼相隔的最後一面,更是令人唏噓不已。
“仙者雲:'王捕頭,我們後會有期!',話音落下便駕雲離去了.”
易書元此話落下,書便算說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