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聽老父這番動情的訴說,趙德崇那積壓心頭幾十年的壓力,在此時此刻悉數化為感動,鄭重地朝趙匡義拜了拜。
“你那些未有官職的兄弟子侄們,也詢詢他們的想法,若有意,也一道去安南吧!”趙匡義繼續交待道:“大漢雖大,但爭食、搶食的人太多了;安南雖小,卻能成為趙氏代代傳承、延續千年的福地”
“是!”
今日,估計是趙匡義近兩年來交待家事最多的一次,只稍作沉思,又說道:“臨淄王不是在崑山搞了一個婁江學院嗎?老夫對這個學院頗感興趣,這幾年也仔細研究了一番,大有可為,臨淄王不凡吶。
平心而論,以才以德,臨淄王才是最肖太宗皇帝的皇子,可惜——”
說到這兒,趙匡義訥口了,一時間,老眼竟有些迷離,讓趙德崇憂切不已。
良久,趙匡義穩住心緒,繼續適才的話題,道:“大漢啟蒙、傳道、授業的學校不少,連專門培養將校的軍校都有,但偏偏培養專政吏才的學院,至今只有這麼一所,並且效果出奇,蘇、秀、上三州市,其吏政不說掌握在臨淄王手裡,但必然頗受其影響。”
趙德崇發現,老父親一雙老眼,是越說越亮:“你也好生研究一番,甚至可以親自去那婁江學院拜訪,與其交流一番治學授業之事。
然後回涿州,將家學整改一番,就照婁江學院的辦法改革,從燕、遼三地招生,培養吏才。
這件事,你必須重視,必須親力親為,這關乎到趙氏的未來,若有成,我趙氏子孫都將從中大受裨益”
與其他功臣勳貴不同,本質上是一文人的趙匡義,在治學育才上是很積極支援,並且下了一番苦功與心血。
在趙氏的老家涿州,便由趙匡義親自建立起了一座學院,當地呼為“趙學”,主要是為傳家學,教導趙家的一些子弟、門生,當然,當地一些有背景、有天賦的學子,也有資格入學。
成立了三十多年的“趙學”,規模一直不大,也始終“困於”家學的限制,但是事實上,卻培養出了不少成果,僅“趙氏”這面旗幟,便足以讓人影從,並且,門檻越高,渴望者越多。
今日向趙德崇提起“趙學改革”之事,趙匡義顯然是在謀劃一盤大棋,若是能把“勳貴”與“學閥”這二者結合起來,再直接楔入帝國的統治基石,假以時日,能夠發揮出來的威力,即便已是垂暮之年的趙匡義,思之也不由激動。
當然了,若是世祖或者太宗在位,趙匡義是絕對不敢動此唸的
趙德崇並不蠢,且不提到老父的重視,就他自身也能感受到此事的非同尋常。
沒有貿然答應,思吟片刻之後,方才道:“兒當先辭去朝廷職差,專事奔走此事!”
“很好!”難得見趙德崇如此利落,趙匡義老眼微睜,讚賞道:“區區一個大理少卿,不值一提,你儘可施為。家中有老夫,只要一息尚存,便亂不了。
至於朝中,設法把你二弟調回吧,他在地方為官也二十多年了,縱然不足大用,也能幫襯幾分.”
今日事忙,就水到這兒了,明天再推進劇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