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之後,白日的時間也越來越短了,到如今,不知覺間,室外明亮的光線也黯淡了下來,昏暗的天色,淒冷的環境,似乎都直接映照到了人的心底,給心情蒙上一層陰鬱。
伺候的官僕,小心地添上燈燭,政事堂內方才明亮幾許。劉暘與趙匡胤仍在地圖前小聲交談多,基本都是劉暘問,趙匡胤解答。
氣氛稍稍顯得有些沉悶,直到劉皇帝優哉遊哉地步入,還有興致觀察政事堂內的佈置。開封的政事堂,雖然設在廣政殿內,但比起那邊,洛陽這邊可要大氣多了,權威的氣息幾乎從每一根樑柱、每一片磚瓦中散發出來......
“參見陛下!”
參拜行禮,在書案上處置公務的趙普,也放下了手中事事務,起身迎拜。
看了看幾人,目光落在趙普身上:“朕閒來無事,特來看看,有何要緊事務?”
聞問,趙普回身,自書案上拿起一本奏表,呈與劉皇帝:“劍南道上報,以南征事徵調甚多,百姓負擔加重,希望能蠲免來年夏稅!”
此次南征,軍隊雖然是從整個西南調動,但配合後勤的民夫,基本就近從劍南、川東部分軸線徵召。如今秋收雖然接近尾聲,但大量的勞力被用於戰爭,對農事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尤其根據節氣,秋末冬初的農時基本也誤了。
因此,聽此奏,劉皇帝顯得很大方,大手一揮,直接應允:“準!”
“另外,薛公奏書上還希望,今年秋稅錢糧,能夠截留,就近用於大理戰事,以免周折浪費!”趙普又道。
對此,劉皇帝眉頭皺了皺。朝廷對於地方的財權,攥得還是很緊的,乾祐年前期的削藩,就是伴隨著對財權的剝奪,地方財稅留成,透過前後三次下詔削減,甚至後來要求悉數上繳,再由中樞分配。
不過,這種做法,顯然是過猶不及的,造成了明顯的浪費。在國家財政趨於良好後,劉皇帝也就接受了下面的建議,每歲兩稅,地方上留道兩成以作日常運轉,沒有任何例外。上輸的財稅,則由朝廷統一排程使用。
川蜀作為大漢的財稅重地,每歲轉運的錢糧,也是十分龐大的,但因為地理的限制,轉運成本也十分高昂。
此番南征,朝廷這邊也專門排程糧械,撥發錢款,支援進兵。如今正逢戰事,川蜀尤其是劍南更是大軍征討的後方基地,九、十月份又是秋稅收繳的日期,倘若按照以往的規矩,確實會造成不小的浪費,甚至影響到前線戰事。
倘若能夠截留使用,就近調撥,也確實會方便許多,能夠減少其中的大量週轉靡費,效率上的提升也不是一星半點。
看得見其中的好處,但劉皇帝有所顧慮的,也正是壞了規矩。此番,能夠因為軍事而讓步,那今後呢,地方是否可以拿各種“必要”的理由,來做同樣的請求,想得多點,今後地方財稅留道、留州,是否該繼續增了,畢竟也是節省行政成本、減少無謂損耗的辦法......
不得不說,劉皇帝的思想似乎也越發偏頑固守舊了,對他這麼多年建立起來的大漢管理體系制度,已完全不想去破壞它,反之,要堅決地維護。
不過,在軍事戰爭這等要命的大事前,似乎也該宜從權變,打破一定的成規,也是應該的。
“如今西南,一共徵召了多少民力?”考慮了一陣,劉皇帝問。
“根據劍南道上報,前後發十五州丁壯,除了隨軍作戰者外,仍有十三萬之多!”趙普說。
“這麼多人了啊!”劉皇帝略微感慨了句。
這點人,對比起北伐、平南來講,根本算不得了什麼,但若考慮到西南的實際情況,就可知,在後勤上的壓力,有多大了。
“財政司是什麼看法?”劉皇帝又問。
趙普答道:“張美以為,可以同意!川蜀財稅,轉運不便,如此可以大量地節省人物力,更好地支援大理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