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四五十萬大軍的輝煌不再,如今兵力只有二十萬,不足巔峰時期的一半,但誰都知道魏軍的戰力數倍而翻之,尤其是整編了宇文化及近四萬精兵之後,使他擁有了一支人數高達十三萬的精銳之師,餘者七萬,分佈在各個小山頭的首領之手。
正是得益於這一支精銳大軍,使李密擁有硬剛楊侗的底氣,他對北方的楊侗尚且不怕,就更不用害怕李唐了,他認為天下人說魏軍是天下第三勢力之說不正確,自己應該和李淵並列第二才對。
晚上,在魏王宮的書房內,李密站在一幅地圖前,目光死死的盯著荊襄地域,內史令邴元真在他身後,勸說他與李唐結盟。
“大王,楊侗的存在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南方諸侯。所以卑職以為我們最大的敵人是隋朝,而不是李唐。”
邴元真用木杆從地圖上的襄陽劃了一條直線,到了靠海的高涼郡,再往東北方向直上,開口道:“從目前的態勢來看,李唐還可以往南方殲滅蕭銑和林士弘,從而佔據荊州以南的廣袤地區,繼續佔據嶺南後,可以再向東北擴張,從而與沈法興、李子通等人決戰於江南,縱橫交錯的水網會將不諳水戰的李唐拖入戰爭的泥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李唐可以與我大魏和睦相處。但隋朝卻不一樣了,它一統北方、外無戰事,以後只能向南發展,即使隋朝攻伐竇建德、王世充,它也會威脅到我大魏,聯唐抗隋符合大魏的根本利益。”
邴元真這般賣力勸說李密,自然是李唐的萬兩黃金起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他說的這些也符合魏國的利益。
李密沒有說話,但是在第二天卻接見了李唐的使者。
……
李唐使者是中書侍郎溫彥博,他在幾名侍衛的引領下,到了李密官房前。
“啟稟大王,唐使帶到!”
“請他進來。”
大門開啟,溫彥博安昂首走進房間,房間寬敞明亮,瀰漫著一股淡淡檀香,正中間坐著身穿王袍,頭戴三梁冠魏王李密,左右各坐一名大臣。在李密對面擺放一張坐榻,顯是為他準備的。
溫彥博收攏心神,上前向李密躬身行禮道:“大唐特使溫彥博參見魏王殿下!”
“溫侍郎免禮!請坐。”
李密出身關隴貴族,文學修養極高,他的排場和禮儀都很到位,有些正式王朝的氣勢,李密感覺良好,只是讓他遺憾的是彭城底蘊太低,不具備大興、洛陽、鄴城等古都濃厚歷史,更不能替他撐起門面。
“多謝魏王!”溫彥博道謝入座。
李密笑著介紹道,“這兩位是我大魏尚書令房玄藻和內史令邴元真,乃是我大魏王朝的重臣,溫侍郎想必也聽說過。”
溫彥博知道李密擊敗宇文化及以後,接納了一幫舊隋臣子,但是像歐陽詢、虞世南等名滿天下的人,都不過是李密用來充門面罷了,魏國的大權實際掌握在他的心腹幕僚手中,就像眼前這兩位,堪稱是李密的左膀右臂,這也是封倫從李密逃去襄陽的主要原因。
“兩位重臣,在下久仰了。”
三人各自見禮,當他邴元真行禮時,迅速交換了一下眼色,有些事情已在眼神之中表明清楚。
房玄藻如老僧入定的半閉雙眼,彷彿與他無關似乎,哪怕溫彥博見禮,他也是愛理不理的,似乎十分傲慢。其實並非是他為人傲慢,而是他反對和李唐結盟。
房玄藻心知唐朝是在利用魏國,並不希望魏國捲入隋唐的是非之中,但李密和邴元真的熱衷態度,令他無能為力、無可奈何。
溫彥博碰了個冷臉也不尷尬,笑了一笑,然後向李密行禮道:“在下已呈我朝聖上的親筆信,想必大王已經看過,不知大王是否接受我朝聖上的結盟建議?”
李密說道:“孤王確實看了唐朝皇帝親筆信,也考慮過他的建議,孤王原則上同意他的方案,只是有些細節需要商討,不知溫侍郎能否做主?”
溫彥博欠身道:“如果大王對我朝皇帝提出的條件的改動不大,在下可以做主!如果太大,在下只能回去請示。”
李密點了點頭:“大倒是不大,只不過是追加些小條件罷了。”
“請大王明示。”溫彥博心中有些緊張,儘管李淵對他說過李密有可能會新增條件,也給了他一定的許可權,但讓步的其實並不多。
“孤王追加兩個條件,第一、唐朝需要給我五十萬石糧食,以作軍需之用。”
“五十萬石?”聽到對方要五十萬石糧食,溫彥博頓時一臉驚訝。
“一兩不少。”李密冷冷的看著溫彥博。
溫彥博差點沒笑噴笑出聲。
他們知道李密的基層官員慘遭楊侗血洗之後,全力清剿刺客,更對治下百姓的戶籍進行核查登記,弄得去年一年人心惶惶,甚至發生過小規模的叛亂,這也嚴重影響了他去年收成,李密以糧食為條件也在李唐君臣的意料之中,而李唐有荊襄和蜀中平原兩大產糧重地,去年又是一個豐收之年,糧食充足,五十萬石糧食完全拿得出來,甚至比李淵設想的一百萬石少了一半。
李密這胃口小得……讓習慣被敲詐的李唐臣子溫彥博感覺相當詫異,又見李密一臉霸氣的表情,他心頭大樂不已。不過他當然不能一口答應,暗自調整了一下情緒,臉上故意露出為難之色,稍微沉吟一下,又問道:“不知大王第二個條件是什麼?”
“這就更簡單了!”李密語氣變得相當冰冷了起來,“孤王要封倫的人頭來作結盟條件。”
溫彥博嚇了一跳,第一個條件他是裝模作樣,但這個條件他是真的不能接受了,這怎麼可能會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