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萌攤開手不置可否。
他說‘東瀛人看門’不是沒原因的,這兩個石像身高大約一米六,看樣子都是成年男性。而且一眼就能看出來是東瀛人。
為什麼一眼能看出來?髮型!
兩個石像一個雕著‘美良豆’髮式,一個雕著‘茶筅髻’。
所謂‘美良豆’髮式可以是借鑑漢國古代未成年兒童的髮型‘總角’。這個名字聽起來挺陌生,但是說起‘哪吒頭’那就都知道了。但是東瀛古代的‘美良豆’兩個大團團不是在腦袋頂,而是在耳朵邊上。
這在古代東瀛可是上流階層的男人才能用的髮型!
而‘茶筅髻’則是誕生於鎌倉時期武士階層的一種髮型。現在這髮型在漢國真的太常見了,就是把頭髮在腦袋頂扎個小發髻。動畫片《聰明的一休》裡的武士新佑衛門就是這髮型。
但是楊萌這邊這個雕像的髮型還不是簡單的‘茶筅髻’,而是‘一髻’+‘月代頭’的搭配。
那什麼叫做‘月代頭’呢?那就是把頭髮兩邊都留著,把腦袋正上方的頭髮剃光的‘地中海’髮型,然後後面扎一個‘茶筅髻’。
這個髮型的可不是一般人可以駕馭的。
首先來說‘一髻’這個髮型,早在東瀛平安時期,武士去見上司的時候都要戴烏帽,而這個髮型戴烏帽方便,往髮髻上一套就行。後來這髮型則成為了大名的象徵。
而那剃光頭頂的‘月代頭’則是為了打仗。
東瀛武士的護甲裡的頭盔有個專用名詞,叫做‘兜’,戴久了悶熱瘙癢,而且在戰場上經常發生頭髮散落擋住視線的事情,於是東瀛武士乾脆就把腦袋頂上的頭髮都拔光。
你沒看錯,就是‘拔光’。
最早剃這個髮型是用鑷子一根
一根的往下薅。搞一次這髮型要好幾天,而且還容易引起感染,於是後來才改的剃頭,但是剃頭又需要反覆打理需要多花錢。所以為了錢考慮,還是薅頭髮的更多。
“爸,你看這裡!”漢國仁指著那個月代頭茶筅髻帶烏帽的雕像的服飾說道。
阿薩德看到服飾後也大驚失色,開始用手指著點起數來:“一、二、三、四。。。。。。十六。”竟然是十六?
齊昆和阿薩德父子現在都在博物館,所以更加的瞭解,她好奇問道:“阿薩德,你在點什麼麼?”
阿薩德指著雕像上的服飾圖案說道:“這是‘十六花瓣八重表菊紋’,是東瀛皇室的象徵!”
齊昆眨了眨眼:“難道你說這是東瀛天皇的雕像?”
阿薩德卻搖了搖頭:“不不不,這倒還不能確定,要看看這座雕像是什麼時候的雕像。”
“什麼意思?”齊昆問道。
阿薩德解釋道:“很多人以為倭國的國花是櫻花,事實上倭國的國花是菊花。它代表著倭國皇室。大概八百年多前,源平之戰時期平氏挾持安德天皇西逃,京都方面立了新天皇后鳥羽天皇,但是後來後鳥羽天皇也被幕府流放。他喜歡打造武士刀,並且在自己打造的刀身上都刻有十六瓣菊花紋,後來就成了東瀛皇室家紋的由來。一直到一百五十年前,只要是皇室血統都可以用‘十六花瓣八重表菊紋’做自己的象徵,但是一百五十年前明治天皇下令只能天皇家族使用十六瓣菊花紋,而親王們只能使用十四瓣菊花紋,所以說這個雕像到底是不是天皇雕像,要看他什麼年代的雕像。如果是一百五十年前的雕刻那就有可能不是,如果是一百五十年內的話,那就是。楊,這兩座雕像你從哪裡來的?”
從哪來的?當然是東瀛了!這雕像是不是東瀛天皇的雕像?當然是了!而且兩座都是!
楊萌當時和龍南謠在東瀛玩‘大搬家’的時候就去了富士山的本宮淺間大社。
人家這本宮淺間大社可以說是東瀛最有錢最有歷史的神社了,連富士山山頂都是他們的,每年東瀛政府要給他大量的租金才行。
天地良心,他去本宮淺間大社真的就是為了去參觀的,但是裡面的神官知道他是漢國人後態度非常的不好。
楊萌一怒之下就給他也來了一次大搬家:在神社內有一個‘櫻花馬場’,每年五月五日還會在這裡舉辦神社活動‘流鏑馬式’,那裡也供奉著好多神像,讓楊萌直接給搬空了。
這兩個雕像,留著‘美良豆’髮式的是垂仁天皇,傳說中最早在富士山祭祀的天皇;而後面那個‘月代頭’的雕像,則正是明治天皇。
說起來可笑,現實中留著‘一九’分頭搞明治維新的明治天皇,結果在神社裡的雕像卻是最傳統的武士頭。。。。。。
問楊萌是怎麼知道的?當時在雕像旁邊都有指導牌介紹這些雕像的身份,楊萌把雕像順回來也就罷了,總不能把那指導牌也放在旁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