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這麼大方啊。你把自己都給出來啦?如果草原最明亮明珠送給我這個外人的話,那草原上要有多少男子傷心啊。”我輕聲說道。
其木格笑道:“就算是明珠,也想將自己最美的光輝交給自己心中的那個人。”。。。
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和智者先是用了一個月時間將兩本古書中的所有內容全部解析了出來。原來這套上古功法是分為兩大部分的:一部是噬妖訣,是講述如何吞噬妖魂的功法;另一部是煉妖術,是講述如何吸收妖族妖丹的功法。
從這兩部功法來看,如今草原的獸魂勇士所修煉方法其實是噬妖訣的一種演變。可是噬妖訣是透過吞噬妖魂來增強人的神魂之力的,而在近萬年的演變中草原勇士卻將吞噬獸魂變成了強化肉身了。
而另一本古書上所記載的,也根本不是我們之前想的僅是獸魂圖騰柱的製作那麼簡單。圖騰柱的原名是噬妖柱,它的真正用法是,先是用小型噬妖柱在殺死妖族時,將妖族的魂魄困在其中。然後,將妖族的魂魄帶回來放入由噬妖柱佈置一個困妖陣中,以供草原武士吞噬。
其實在草原民族文明中,草原民族崇尚自然,他們在既尊重妖族、野獸,又獵殺、吞噬妖族和野獸的同時,草原民族也認可妖族與獸類捕殺他們為食。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草原民族從沒土葬,人們死後的屍體都會放置在草原上供野獸食用。
這種好像有些類似競爭共生的關係我有點兒不太理解,反正在我知道這兩本古書所記載的功法後,我不禁在好奇是不是萬年的中洲上妖族其實過得挺慘的啊?
古書上所記載的法陣我也沒有完全弄懂,其中有幾處細節上的佈置我和智者都拿不準,所以就只能先暫且擱置。等大族長必勒格將我們所需要的場地清理出來以後,我們再根據我們做出的幾種猜測進行嘗試。
與此同時,我還請大族長向前線發出訊息,讓前線將所有邪獸的鮮血與邪妖的屍體全部運回草原王城。
佈置在血池外圍的是三層大型複合法陣,我們根據書中的內容將血池造成了一個三層高臺。高臺上的每一層法陣對於我如今陣術的修為來說談不上特別的複雜,只是血池法陣執行規律與我所學的所有法陣都不相同,可以說完全是另外一種陣法體系。
以往我所學過的陣法通常遵循的是相生迴圈的規律,而我在幾次試驗後發現血池的法陣遵循全是相剋的原理。整個法陣以中央的血池為陣眼,三層法陣都是用來以不同的方式來壓制、中和血池中妖血的龐大能量的。
其實,血池法陣的佈置規律並不難理解。做為人族想要透過妖血來提升自身實力,必須將妖血中蘊含的龐大能量降到人族肉體能夠承受的範圍才行。
不然,就連我這個還真正沒見邪妖的人都能猜的到,這麼一池子妖族的血要是讓人直接泡進去的話,那人不被血池中狂躁的能量融化才怪呢。我猜這與在用靈獸的血煉藥之前,先用各種藥材將靈獸的血進行稀釋是一個道理的。
理解了血池陣法佈置的原理後,很多問題也多迎刃而解了,很多古書上沒有弄明白的地方,我就直接選擇加強法陣對血池的剋制。這件事我還特意將幾位族長與智者叫到一起,與他們認真商討過。
最後,大家也都同意我的想法,原因是大家都認為這麼做較為穩妥。按照我的想法就算出現問題,也不過就是在血池吸收的能量會少很多而且。
還有一點讓我們幾個人都選擇壓制血池能量的是,萬年之前草原的環境可能與如今的草原有很大不同,所以現在草原勇士的肉身強度很有可能要比萬年之前草原武者差了很多。所以,現在的草原勇士也未必能承受住血池原有的巨大能量。
一個半月之後,隨著血池的基本完工,整整十五大車的獸血也從前線運到草原王城。由於邪妖的實力太過強大,每次與邪妖的戰鬥都是極為慘烈,所以這次一隻完整的邪妖屍體都沒有送回來。
接下來就是驗證血池是否能正常發揮功用了,為了節約珍貴的獸血,我先是往血池只倒了很少一部分的獸血。隨後我發現只有最上面一層法陣正常運轉,而下面的兩層法陣並沒有被啟用。於是,我又進行一番檢查和重新調整,最後三層法陣全部運轉。
“今天我把咱們受傷未愈的其木格也請到這裡,就是要與在座各位一同商議一下,現在遊長老已經將浴血煉體的血池建成,那麼該由誰來進行第一次嘗試。”大族長必勒格坐在議會桌前嚴肅的說道。
其木格說道:“遊長老最初的打算就是為了治癒我的傷勢,才去尋找浴血煉體的方法的,所以我覺得應該讓我來做第一個嘗試者。如果嘗試失敗的話,也算是我其木格以這殘廢之軀為草原做最後一次貢獻了。”
大族長搖頭說道:“不,雖然以你其木格的傷勢應該讓你最先進入血池療傷,但是你其木格是我們草原英勇的戰士,我認為不應該讓你以目前虛弱的身軀來承擔這麼大的風險。”。
白音點頭說道:“大族長說的沒錯,以其木格的身體狀況確實不適合做這麼有風險的嘗試。而且就算嘗試失敗,我們也不能從中失敗吸取經驗。因為我們無法弄清楚失敗的原因,到底是由於其木格身體過於虛弱,還是由於血池的力量太強。”
智者說道:“可是,若是挑選其他勇士來做嘗試的話還會存在兩個問題:首先,最強的獸魂勇士目前都在前線,如今在後方實力適合做為嘗試者的獸魂勇士數量非常的少,一旦失敗將會是很大的損失。其次,是草原百姓們並不瞭解咱們目前所做的事情,一旦出現獸魂勇士死在血池中情況,會加重百姓中的恐慌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