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愣嚴經》進入華夏的過程非常曲折,公元580年,隋朝的智者大師聽來訪的天竺僧人說天竺國內有一部寶典為《愣嚴經》,智者大師為求得此經一看,便在天台山上修了一處拜經臺,每日向《愣嚴經》所在的方向朝拜,希望早日看到《愣嚴經》,這一拜就是十八年,可惜直到智者大師圓寂,愣嚴經都未傳到華夏。
公元628年,智者大師圓寂五年後,玄奘大師西去取經,因天竺將《愣嚴經》列為國之重寶,只有少數僧人能接觸到,嚴禁流出國外,所以玄奘大師也未能將《愣嚴經》取回。一直到玄奘大師圓寂四十年後,天竺高僧般刺密帝冒著巨大的風險,才終於將此經帶到了華夏。
之所以說《愣嚴經》是破魔的經典,是因為它“從破魔始,至破魔終”,經中一開始時,佛以阿難示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愣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魔,作為結束;於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軸。
這顆界珠太重要了,而且又是夏平安之前從未接觸過的,讓夏平安也不得不重視起來,在認真思慮了關於這《愣嚴經》的種種之後,等到思慮澄清,氣息平和,才將一滴鮮血滴落在那界珠之上,只是片刻之間,夏平安整個人就被一團金色的光繭包圍起來。
……
夏平安睜開眼,就發現自己在一個不算大的房間內,他身上穿著儉樸的僧衣,留著黑色的長鬚,盤膝而坐,他面前的桌子上,點著一盞燈,還放著一些東西。
這是哪裡?自己是誰?
夏平安腦袋裡第一時間就冒出了這個念頭,他看了看窗外,月光下,窗外可以看到一座古塔的輪廓,只是一看到那古塔的輪廓,夏平安就心中一震,因為那古塔的風格,不是華夏樣式,而是天竺樣式,自己似乎在一座古寺之中。
再看桌子上的東西,那是古樸的貝葉經,刻寫在貝樹葉子上的經文帶著古樸厚重的氣息,夏平安精通梵文,他只是看了一眼那貝葉經上的文字,心中就勐的一震,《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愣嚴經》,這就是《愣嚴經》。
桌子上,除了這貝葉經,還有非常細密的白娟,銅管,蠟燭,一把小刀,針線,和一個藥瓶。
普通人看到這樣的場面絕對不知所措,而夏平安一看,腦袋裡立刻就明白了過來,自己此刻的身份,就是般刺密帝。
記載在貝葉上的《愣嚴經》在桌子上有厚厚的一沓,隨身攜帶出境很容易被人發現,而且易損壞,為了把《愣嚴經》帶到華夏,般刺密帝經過精心準備,把《愣嚴經》用小字抄在細密的白娟上,然後將白娟裝入銅管封好,再割開自己的身體,將那銅管在自己的身體內藏好,縫合傷口,如此苦心孤詣,最終才把《愣嚴經》帶到了華夏。
眼前的場景,就是般刺密帝準備抄寫《愣嚴經》然後將愣嚴經裝入自己身體之前的場景。
不是大智大勇大慈大悲之人,誰能如此?
要融合這顆界珠,恐怕就是要像般刺密帝一樣,要歷盡艱辛,把《愣嚴經》藏在體內帶到華夏,並在廣州遇到房融,然後在房融的幫助下,來到制止寺譯出刊行,這顆界珠才有可能融合。在此之前,般刺密帝為把《愣嚴經》送到華夏弘揚,已經失敗了兩次,每次都在關卡被查禁。這是般刺密帝的第三次努力。
夏平安看著桌上的那些東西,眼神瞬間堅毅起來,他端坐好,對著桌上的《愣嚴經》合掌恭敬行禮,然後展開桌上的細密的白娟,就用在那白娟上迅速的用小字抄寫起來,不讓一字抄錯……
……
一天後,山腹密室內夏平安身上的金色光繭一下子粉碎,那粉碎的光繭化為一個個金色的文字,組成了《愣嚴咒》在夏平安身邊飛旋,整個山腹內,一時間,都是《愣嚴咒》的梵唱之音在轟鳴著。
半晌之後,《愣嚴咒》的金色文字全部沒入夏平安的頭頂。
又過了一陣,夏平安才緩緩睜開了眼睛,朝著罪惡魔都的方向看了一眼,那幽深的眼眸,似乎能穿透虛空,洞徹一切,“勃拉姆斯,果然是你佈置的陷阱,隱藏得夠深的啊,差點連我都騙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