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光心平氣和地與柯祥談了談,終是得了應允回賀家莊子一趟,將自已的去處告知葛婆婆。
不過,柯祥的鋪子離不開人,他將女兒接回,也是趁夜行事。
於是,商量下來,柯祥便拜託剛好去縣城辦事的鄰居李老頭,將堯光給順道帶上。
鄰居李老頭是個爽快性子,加上又是一牆之隔的關係,自然是穩妥極了。
堯光一大早起了床,兩年多未進過廚房,她倒也不生疏,燒了熱水,煮了米粥,再烙了三張大餅。
待她給弟弟豆兒餵了早食,李老頭便過來招呼上路。
柯祥放下碗筷,將一捆香蠟紙錢交到堯光手裡。
“去吧,給賀夫人道個歉,早些回來。“
堯光悶頭接過,點點頭,便坐上李老頭的牛車走了。
李老頭五十有三了,是個精神矍鑠的瘦小老人,家裡有兩個二子一個閨女。
兒女們各自成了家,因為人太多,都分了家各自生活。李老頭見堯光悶著頭不說話,便沒話找話閒聊。
然而,能聊什麼呢?
李老頭好奇賀府的事,恰恰是堯光最不願碰觸的傷。
她不好落了李老頭的臉,只好撿些曾經美好的回憶說上一說。
牛車比步行快了許多,約摸快午時,遠遠的,便看到縣城三丈高的城牆。
縣城有東、南、西、北四個出口。從鹽水鎮到和羅鹽,進的是南門,而賀家的莊子則是在北門。
所以,當李老頭帶著堯光進入縣城後,便各自分開辦事,待未時三刻再到南門匯合,一同回鹽水鎮。
“琴兒,你一個人去能成不?“李老頭駕著牛車準備往西邊集市去,不放心地問道。
“李爺子放心,這裡我熟著呢,咱們南門見。”
“嗯,萬事小心!“李老頭看看明朗的日光,點點頭,揮著鞭子嗒嗒嗒走了。
光天化日下,正午時分,也出不了什麼大事。
堯光目送李老頭遠處,也不再耽誤時間,提著籃子就往北門走。
是啊,正午時分,朗朗乾坤下,十歲多的小女娃子,穿城而過能出什麼事兒呢?
嗯,這是一般情況下,錯不了,可換成不一般的情況,就難說了。
比如:和羅縣的知縣陳松年,好巧不巧地,這時候正肅清了出北門的大道,恭送成王殿下回皇都。
堯光遠遠的,便看到一排官差堵在半道上不讓過。而聚集一側等待放行的老百姓,便閒來無聊嘮起嗑來。
“成王殿下居然在神廟裡待過?“
“可不是嘛!這位以後要是那什麼......咱這巫神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