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從小便有鴻鵠志
鬥不轉,星不移,只有小船水上漂。混淆了夜與晝,三娘與四孃的日子過得稀裡糊塗,不知哪天是初一,哪天是十五。
宋江沒事的時候,就會親自送飯來。這一天,他興高采烈,等兩女人吃完飯,仍然沒有走。將兩個小嘍羅打發到一邊去,跟她們說起自己的過去。
“三娘,我們之間有好多誤會。今天, 我有時間,想和你——當然也包括四娘,好好地談一談。從哪說起呢?”宋江坐在另一條船裡,看著兩個女人問。
“隨便聊吧,反正閒著也是閒著。”扈三娘一笑說。
“小孩沒娘,說起話長。——那我就從小時候說起吧!”
宋江講了自己的成長史——
我家在宋家莊,宋氏在當地是個大姓。我父宋輪算是個不大不小的財主。我上面兩個哥哥,宋海、宋河,下有一個弟弟宋清。兩哥哥大了都務農,那時我七歲,宋清剛出生。
我長得瘦小,不像兩位哥哥那麼有勁兒;相貌又不如宋清那麼出眾,招人喜歡。可我聰明,跟杜甫似的,“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長大後,不想跟兩個哥哥一樣,從土地裡刨食吃。我要好好讀書,考取功名。
我七歲那年,父親跟幾位長輩商量,請了一位教書先生叫胡蒙,就在我家後院的一個房間裡開了學館。我的同窗有趙銅、錢鐵、孫錫、李鉛。
胡蒙既不教《論語》、《孟子》,也不教《老子》、《莊子》,而是即景教學。
他瞧見前院有七棵柳樹,後院有八棵桑樹,信口開河地說:“前七柳,後八桑——念。”
我們五個孩子長聲,與他一起朗讀。記熟後就讓我們隨便玩耍。
一個月後,胡蒙發現樹的果子一串串嘟嚕著,離樹幾十丈遠的地方有人在砌牆,又教我們念道:“前七柳,後八桑,桑一嘟嚕砌大牆。”
又過幾個月,下人搬出兩個準備過冬天的火盆。他又發現廚房裡有黃瓜撓子和搗蒜錘,受到了啟發,續了兩句:“大火盆,小火盆,黃瓜撓子搗蒜錘。”
胡蒙領著我們五個,除了吟誦這首詩,就是玩。實在沒什麼教的了,放假三天,讓他們回去取過冬的棉衣。
“兒呀,你入館好幾個月了,先生都教啥了?”趙銅父親問。趙銅就把那首詩朗讀一遍。
“撒謊!準是你不好好學,就記住這麼點?”趙銅的父親抄起棍子就要打。
“不信,你問宋江他們。”趙銅邊跑邊說。
後來,他們四個被父親追到了我家。我們五個夥伴一起朗讀:
前七柳,後八桑,桑一嘟嚕砌大牆。大火盆,小火盆,黃瓜撓子搗蒜錘。
五個爹的鼻了都氣歪了,領著兒子來找胡蒙算帳。胡蒙看大事不好,跑到山裡躲了起來,一直到半夜才回到學館,夾著行李捲跑了。
我爹跟他四個爹一商量,去縣城花高價請了一位老先生,叫鍾真才。我們感覺他快有一百歲了,實院上剛剛六十歲。別看樣子老,聲音卻很宏亮。第一課,就給我們講了一首詩,叫《勵學篇》。
他閉著眼睛誦讀——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你們知道這是誰寫的詩嗎?”先生問我們。
“不知道!”我們一起喊。
“這是我大宋第三代皇上趙桓寫的一首《勵學篇》,你們說一說,是什麼意思?”先生看著我們大家。
“書念好了,有糧食吃。” 趙銅說。
“書念好了,就能住上黃金蓋的房子。”錢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