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太平軍現在剛剛起義,還沒來得及大規模的毀廟焚書,將整個儒家,或者說是將中國的整個士紳階級給徹底推到自己的對立面。
所以,太平軍這面旗幟,暫且還能用一用。
當然了,這並不是說李奕就是儒家思想的衛道士。
其實李奕對儒家也沒什麼好感,尤其是被滿清閹割後的犬儒。
只是他的腦子向來很清醒。
打天下,玩的就是把敵人搞的少少的,把朋友搞的多多的。
現在的中國就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士紳階級就是這個國家的實際統治者。
你把士紳給往死裡得罪,那就相當於把打天下的難度給直接推高到了SSR級。
本來可以拉攏的勢力,被你搞成了誓不兩立的生死大敵。
何必呢?
想清算,等你打完天下,機會那不多的是嗎?
說白了,如果不是太平軍毀廟焚書,一副要把儒家趕盡殺絕的姿態,把士紳和儒家讀書人往死裡得罪。
湘軍淮軍這些團練武裝,還真不一定能拉起那麼多人來圍剿太平軍。
能把對滿清統治向來不滿的南方士紳,給逼到站在滿清那邊,可想而知太平軍在統戰工作上做的究竟有多糟糕。
但這些都是將來的事情,現在還沒發生。
所以李奕對於改旗易幟也只是有個想法,但卻不是很迫切。
範希元見此,開口說道。
“在學生看來,我軍繼續打著太平軍的旗號,主要有以下幾個好處。”
“一來,可以低調行事,讓清妖以為我軍是太平軍的偏師,從而不至於將太多的注意力放在我們身上。”
“二來,拜上帝教在兩廣一帶有著相當不俗的影響力,各地都有著大量的教眾。”
“我軍若是繼續打著拜上帝教的旗幟,則是可以儘可能的吸收這些教眾,以求儘快擴軍,增加實力。”
“三來,我軍現在羽翼尚未豐滿,借太平軍的勢發展,便是最佳選擇。”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當年明太祖所實行之戰略,放在現在同樣行之有效。”
當年朱元璋在後面苟發展,前面有韓林兒扛著。
現在李奕前面同樣有太平軍扛著。
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
李奕聞言,開始沉吟了起來。
沒說是,但也沒說不是。
片刻之後,李奕終於抬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