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唐攻滅滿清,重現驅除韃虜之偉業,自然得嚮明太祖他老人家彙報一下。”
“好叫他老人家知道,他老人家,也算後繼有人了!”
李奕當年起兵時,打的就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旗號。
而這個旗號,則是來源於老朱。
李奕如今既然成功取了天下,自然得去孝陵祭拜一下。
算是有始有終!
若非從北京到南京跑一趟實在太遠。
李奕甚至琢磨著要親自跑一趟南京,去老朱墳頭顯擺顯擺的。
但想了想,李奕便放棄了這個誘人的想法。
他現在是皇帝,皇帝出行,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大工程。
隨行禁衛,百官,妃嬪,宮女內侍等,少說也得數萬人。
沿途官府都得提前準備接待。
一來一回,少說也得百來萬塊銀元的花費。
實在太過勞民傷財!
有他出行所耗費的這些人力物力,李奕不如琢磨著多修幾段鐵路,多造幾艘軍艦。
深吸一口氣,李奕又下令道。
“傳令內閣的諸位大臣,前來朕這裡議事,準備商討遼東開發事項。”
既然覆滅了滿清,那麼,開發遼東關外的事情,也就是時候提上日程了。
怎麼說,受益於紅薯,玉米,土豆等高產作物傳入,有清一朝,中國的人口幾乎到達了巔峰。
就目前大唐人口普查查出來的資料,哪怕是在經歷了數年的戰亂之後,當前大唐的在冊人口都達到了三億多近四億人。
這實在是一個過於驚人的數字!
而這三億多近四億人,絕大部分都生活在關內的漢地十八省。
這也就使得,關內的人口承載力,早已到達了上限。
這也是為什麼李奕起兵後,能夠一呼百應,短短几年便打的天下遍地烽火的原因。
因為,關內人口實在太多,而資源又十分有限,太多的人,都已經要活不下去了。
都要活不下去了,只要有人挑頭,那便是一場大亂。
之前,這個問題自然是滿清的。
但是,在大唐入主京城之後,這個問題,順理成章變成了李奕的。
而李奕對此給出的解決方案則是工商,基建,戰爭,移民四管齊下。
首先就是工商,透過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來創造就業崗位,吸收消化農業承載不了的多餘人口。
基建也是同樣的道理,透過大規模基建,來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
戰爭也是同樣的道理,戰爭一但開打,就算是打不贏,那也能產生大量的工作崗位。
比如說為大軍轉運後勤,比如說生產軍械武器,軍用物資,這都是需要人手的。
還有就是,只要戰爭能打贏,那麼拿回來的戰爭紅利,便足以緩解相當程度的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