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昭武三年,西曆1854年八月初。
廣州外海的海面上,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離開港口,揚帆北上。
李奕是在七月中旬接到清廷炸黃河大堤,導致黃河決口改道的訊息的。
隨後,他第一時間便召集眾人議事,商定好了應對之法。
在從廣州拍發電報給各地州府傳達命令之後,李奕便開始準備起了御駕親征的事情,以及籌措起了賑災以及大軍作戰所需的物資。
僅僅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大唐這邊便做好了相應的準備,將海量的物資裝船,由李奕親自帶隊,走海路北上。
他準備要先走海路抵達長江入海口,再從海路轉內河水運,由長江入運河,走運河沿線進行北伐。
之所以選擇走海路,那是因為海運成本低,速度快,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將軍隊出征,以及賑災所需的物資調配到前線。
並且,大唐最近剛剛拿下福建浙江兩省,李奕準備要北上的同時,在兩省沿海靠泊視察,穩定一下人心。
至於說安全問題?
其實問題不大。
李奕這次北伐是沿著沿海走的,風浪即便有,也不會太大,再加上隨行的船隊規模也足夠大,安全性還是有保證的。
如果真的危險,李奕也不會選海路。
他這個人怕死著呢。
而北伐之所以要走運河,則是因為這個時代的運河沿線,憑藉運河轉運南北之便利,是中國乃至整個東亞,最富庶最繁華的城市群之一。
重要性或許僅在江南之下。
北伐不走運河沿線,還能走哪裡?
當然了,李奕也不會忽略海運的便利,賑災物資的轉運,以及將會依舊以海路為主。
直接透過海路,將賑災所需的糧食物資,運輸到直隸山東沿海。
只是軍隊北伐要走運河沿線而已!
八月初,李奕的船隊自廣州出發。
至八月中旬,船隊便抵達了上海,沿途,李奕在福州和杭州兩度登陸視察。
召見官員,安撫地方的同時,命地方籌措糧食,藥材,衣服等賑災物資,準備啟運。
在抵達上海之後,李奕並沒有休息,第一時間便帶著船隊進入了長江,逆流而上前往揚州。
此次北伐,李奕主要調動的便是湖北戰區以及江南戰區兩個戰區的兵力。
他從兩個戰區中各自抽調了兩個步兵師前來揚州集合,準備北伐。
除此之外,就是隨李奕從廣州而來的禁衛師,以及從安徽方面調來的一個騎兵師,從湖廣和江南戰區中抽調出來的兩個炮兵團。
也就是說,這次北伐,李奕一共調動了五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兩個炮兵團,總共約十萬五千人的兵力。
要是算上隨行的海軍外海艦隊,以及內河艦隊,總兵力大概能到十二三萬人。
一下子調集了這麼多的兵力,對當前的大唐來說,絕對能夠算是傾巢而出了。
在李奕抵達揚州前,唐軍的北伐部隊便已經在揚州完成了集結。
李奕在抵達揚州後,幾乎沒做休整,第一時間便下令大軍北伐,沿著運河北上。
之所以如此急迫,並非李奕不想休息,而是前方災情緊急,實在拖延不得。
他這邊每多拖延一天,災區可能就會有成千上萬名百姓活活餓死。
這是李奕絕對不想看到的事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