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輪渡在透過瓊州海峽時發生故障,壞在了中間。
押送軍列的翊安軍官兵十分警惕,連步槍和霰彈槍的保險都撥開了,提防潛在的“敵方細作暗中破壞”。
幸好,輪渡沒發生嚴重故障,過了一個多鐘頭就修好了。
隨後透過環島鐵路,一個攻堅戰車隊的全部裝備安然無恙的運抵了瓊崖聯訓大營,包括坦克和各種車輛與技術裝備。
這些就是備受矚目的新銳兵器——二式重型戰車。
血統純正的大明虎式,出擊!
饅頭?定叫它有來無回!
作為指揮官,周長風很清楚重型坦克的效費比不高,不過這無法掩飾他的期待和興致。
坦克這一兵器作為重型機械裝置的集合體,十分依賴系統工程——整合能力的水平。
假使這個水平差勁,那麼極有可能空有優良的裝置,最後得到了一種不堪入目的差勁玩意。
這方面的傑出代表就是英國人——他們有一流的火炮、一流的發動機、一流的冶金、一流的光學裝置,然而英國人卻能整合出三流的坦克,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奇特的能力。
倘若大明能有如此優良的子技術水平,恐怕坦克設計師做夢都能笑醒。
不過,即便存在短板,可是順天第一重型機械公司的系統工程造詣還是值得信賴的。
二式重坦在定型之前的去年還叫作試製元年式重坦,如今已經開始小批次生產了。
因為是性質特殊的兵器,軍器局放寬了對尺寸與重量的限制。
當時他們給定的技術指標是:
1.戰鬥全重不超過48公噸。
2.可以在1500公尺距離上擊穿敵方中型戰車正面。
3.可以在100公尺距離上抵禦英美中型戰防炮(57公厘)和中型戰車(75公厘)發射的穿甲彈。
4.平均接地壓強不超過0.85MPa。
5.具有良好的勤務性。
6.在複雜地形亦要具備良好的透過性。
從前年冬季開始,一機公司經過一年多的工夫加班加點的完成了任務。
實驗型重坦的研發工作開始的更早,但本質上技術驗證車,壓根不具備實用價值。因而二式重坦相當於是減配、閹割的版本。
限制重量仍然是為了方便部署——受限於貨輪和登陸艦的起重機起吊能力,以及前線維護保障單位的起重機和拖曳能力。
在解除了卡鉗和鋼纜的束縛之後,一輛輛鋼鐵巨獸在引導下緩緩駛下了重型平板車。
一機公司的設計團隊考慮過大厚度鑄造炮塔,不過製造難度太大,在保證良品率的前提下至多隻能鑄造出中等厚度的炮塔,故而擱置了這個方案。
眼下定型的方案為焊接炮塔及焊接車身,均使用新型的高壓冷軋鎳鉻錳鉬釩稀土合金鋼,未進行表面硬化處理。
這種匠心打造的裝甲鋼效能十分優良,布氏硬度295HBW——雖然不硬,但是韌性很好,品質出類拔萃。
車體正面簡潔,為增加焊縫強度,採用極其耗費工時的特殊咬合焊,形狀為燕尾榫。
什麼叫工匠精神啊!
首上短小,裝甲為50°傾斜80㎜厚度;首下寬大,裝甲為35°傾斜80㎜厚度。
車體側上裝甲為35°傾斜50㎜厚度;車體側下裝甲為垂直50㎜厚度。
二式重坦的炮塔是較怪異的六角形,正面中間部分很小,兩邊看上去大幅度內傾,稜角分明。
炮塔正面中間裝甲為垂直100㎜厚度;兩邊裝甲為55°傾斜80㎜厚度;炮塔兩側裝甲為20°傾斜64㎜厚度。
炮盾完全遮擋正面中間部分,亦為垂直100㎜厚度。
防住!堅不可摧!
在武器裝備方面,二式重坦暫時使用了改裝的三〇式112㎜加農炮。因為基於96㎜高射炮研發的長身管坦克炮存在若干小毛病尚未解決,而且陸軍也嫌棄它的殺爆彈裝藥量太少了,對軟目標殺傷效果不好。
暫用的坦克炮為陸軍野戰炮身管截短至32倍徑,間斷螺紋炮閂,發射112×400㎜風帽鈍頭穿甲彈(APBCHE)時初速625m/s,可以在500m距離上擊穿垂直放置的120㎜軋製鎳錳裝甲鋼板;殺爆彈裝藥量則有2.4㎏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