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風啞然失笑,說道:“學習登陸也不頂用啊,南北大海都不在自己手裡,就算準備得再齊全,沒有制海權也是白搭。”
“哎哎,周待詔可不要這麼想。”張熙聞言只是擺擺手,從容不迫地答道:“這種時候我們就該精明些,按商人思維來,人家要什麼咱就給什麼,管他們做甚!”
一名來兵部辦事的空軍准將順道路過,他饒有興致地插話道:“而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或許德人是在做長遠打算,也可能想豪賭一波,來一回強渡英吉利海峽。”
無論是北海還是地中海都處在反德同盟的控制下,北有英國皇家海軍,南有義大利皇家海軍,德社傲視亞歐大陸的百萬大軍毫無用武之地。
&nan Alliance)是最近才為世人所知曉的名詞,其實兩個月以前就已成立。
去年9月22日,英、法(第三共和國)、意三國簽訂了《英法意地中海協定》,形成了軍事同盟的雛形。
今年7月15日,三國外交專員齊聚北非港城突尼西亞,又簽訂了一個新的軍事同盟條約,旨在共同對抗令人恐懼的德社以及與之同一戰線的國家。
就這樣,在一二三……整整七次反法同盟成立的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又上演了歐洲各國不得不攜手抗敵的戲碼,只是這次的主角變成了德社。
周長風一開始還比較疑惑的是為什麼要刻意的表明針對德社?歷史上同期的軍事同盟可不是這樣的。
他猜測這可能是因為美國還沒摻和進去的緣故。
從戰略上來看,西北邊的英國、西南邊的葡萄牙、東南邊的義大利,三個方向的半包圍態勢似乎已經鉗制住了德社。
不過德國人卻顯得不慌不忙,反倒有左右開弓的打算——在繼續進攻葡萄牙的同時,展開對義大利的攻勢。
“目前這圍剿的架子還挺嚇人的,(德國人)這麼早就在做主動出擊的打算了?”有人說道。
張熙呵呵一笑,不屑道:“人家兵強馬壯,人口眾多,國力充沛,只要穩紮穩打,破局可以說輕而易舉。”
周長風目光銳利,盯著歐洲地圖上的亞平寧半島,“德國方面現在有完全正當的理由,戰役準備也做了幾個月了,應該要動手了。”
“一旦開戰,波河防線撐不過半個月。”那位空軍准將用毋庸置疑的語氣說道。
“的確。”
“西線攻擊主軸線直對米蘭,東線則是威尼斯,飛機大炮開路,意軍預計在八到十日內就要退守波河以南了。”
談及具體的戰役戰術,兵部官吏的水平自然比不了大都督府,現在的你一言我一語只能算是隨意的閒聊。
德社打算對義大利動刀子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所有人都認為戰鬥力堪憂的義大利是反德同盟之中最薄弱的一環。
對於義大利上層而言,再沒有什麼比現在更加擔驚受怕了。
義大利的經濟與工業精華都集中在北部的米蘭平原,源遠流長的波河自西向東流淌,都靈、米蘭、威尼斯等等大城市都在這一線。
可真的能在這廣袤的南歐唯一平原抵擋住洶湧赤潮嗎?
從佛羅倫薩防線沿亞平寧山脈佈置就可以看出義大利人自己都沒有信心。
兩難的處境讓義大利人非常無奈——守,守不住;不守,那就會失去大半工業和稅收。
從意軍的部署上就能看出他們進退兩難的境地。
負責保衛北部工業區的是主要力量是波河集團軍(第3集團軍),下轄16個步兵師、5個裝甲師,總兵力共31萬人,可以說是凝聚了意軍精銳的重兵集團。
擔負防守東北部狹長走廊地區是威尼斯集團軍(第2集團軍),下轄13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總兵力共20萬人。
威尼斯集團軍原本計劃作為入侵南斯拉夫的主力,可是義大利上層遲遲下不定決心——貝尼託統帥擔心這會促使南斯拉夫倒向德社。
饒是許多將領和政客都秉持悲觀態度,可不戰而逃、棄守米蘭平原在輿情上怎麼也說不過去,所以意軍仍然部署了重兵集團,企圖憑藉波河天險和沿線的築壘地域堅持抵抗一段時間。
如果米蘭平原失守,那麼意軍主力將會撤退至亞平寧山脈,依託堅固的佛羅倫薩防線抵擋滾滾而來的德軍。
在這裡,意軍部署了佛羅倫薩集團軍(第4集團軍),下轄12個步兵師、5個山地師,總兵力共26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