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新曆99年12月14日下午,炎海東北部,第一航空特混艦隊旗艦“龍江”號。
盯著飛行甲板上整齊擺放的幾十架艦載機看了一陣,白止戰才看了眼手錶。
離下午兩點還有五分鐘。
這已經是一年一度的艦隊演習的第十三天,如果今天依然是一無所獲,恐怕還要拖上半個月。
想到在之前十多天裡發生的事情,白止戰不免有些心煩意亂。
十七年前,帝國新曆82年,在獲得內閣批准之後,海軍恢復了因大戰中斷八年的艦隊演習。
全稱是“探索發現艦隊戰術與既有問題實兵對抗演習”,只是一般沒人用這個稱呼。
在此之前的新曆81年年底,“海龍”號母艦正式服役。
這是帝國海軍的第一艘母艦,跟紐蘭聯邦的“蘭利”號一樣,用一艘萬噸快速貨輪改造而來。因為以訓練為主,不要求具備實戰能力,所以只用了四個月就改造完畢,然後花了幾個月進行驗收測試。在新曆80年的年底就交付給帝國海軍,只是直到第二年才完成人員的培訓工作。
主要就是培訓艦載機飛行員需要大量時間,急也急不來。
有了“海龍”號才有了新時代的艦隊演習。
這正是艦隊演習重啟之後的重點所在,透過演習摸索航空作戰的方式方法,建立起新的戰術體系。
前面五年,也就是從82年到86年的五次艦隊演習,“海龍”號與艦載航空兵基本上都在打醬油。
沒啥好奇怪的,因為這五次,只有“海龍”號一艘母艦。
為了讓演習更加的逼真,或者說為了模仿有數艘母艦的艦隊,帝國海軍還動用幾艘水上飛機母艦,用水上飛機來頂替艦載機,執行一些低難度任務。也就是在此期間,帝國海軍將搭載常規起降飛機的戰艦正式命名為“航空母艦”,以此跟水上飛機母艦,以及其他類別的母艦加以區分。
五次艦隊演習,艦載航空兵都以偵查任務為主。在後兩次演習中,才獲得了幾次防空戰鬥的機會。
在這五次演習當中,海戰的主角依然是戰列艦。
不說別的,五次演習最終都是透過主力艦“炮戰”分出勝負。
直到在新曆87年舉行的第七次艦隊演習,航母與艦載航空兵才真正成為主角,因為這一年,兩艘貨真價實的航母加入了帝國海軍的戰鬥序列,即浦州建造的“龍江”與刺州建造的“橫江”號。
這兩艘航母在同一個月下水,完工時間只差了幾天。
原因無二,前者由本土艦隊督造,後者由南方艦隊監工。海軍司令部早就明確,建成之後分別歸屬於兩支艦隊。因此在建造階段,兩支艦隊就暗中較勁,都想搶在對方的前面獲得艦隊航母。
因為戰鬥力實在太強了,遠遠超過“海龍”號,所以帝國海軍提出了“艦隊航母”這個概念,並且透過對速度、噸位與載機數量進行限定,設定了一道門檻,對這種戰艦進行推廣宣傳。
只是,“龍江”號與“橫江”號並不是當時最大的航母。
早在兩年之前,紐蘭聯邦的“列克”號與“薩拉”號就已經下水,均在帝國新曆87年建成服役。
在噸位上,“列克”號與“薩拉”號大了四成。
此外,狹夷皇國的“赤誠”號也在帝國新曆87年交付服役,“加禾”號則在新曆88年服役。兩艘戰艦的噸位,同樣超過“龍江”號與“橫江”號,跟紐蘭聯邦的那兩艘鉅艦有得一拼。
當年的艦隊演習也最為複雜,前後持續了近三個月,根據不同的假想情況,總共進行了三次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