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暗的小屋當中,謝安躺在了床上,奄奄一息,似乎隨時要逝去。這位文才風流的人物,一直在扮演著瀟灑,扮演著從容,可其實根本不淡定,時刻在憂國憂民。
“恭喜你,淝水之戰,以八萬北府兵,擊敗了百萬秦國大軍!”劉秀笑道。
“哈哈,秦國百萬大軍,只是後人吹噓而已!”謝安笑道:“此戰,秦國動員了百萬之眾,其中有五十萬負責押送糧草,又是有十萬大軍在荊州,還有十萬大軍戍守在各處。在肥水之戰,秦國頂多是三十萬大軍!又是從北方集結而來,勞師遠征,疲憊至極,又是久戰不下,士氣下跌。又是鮮卑軍、氐人軍、羌軍、漢人軍等交雜在一起,成分雜亂,人心不齊。那一戰,北府兵只是稍微挫敗了敵軍前鋒,秦軍就是敗退!苻堅此敗,不是敗於我,而是敗於兵多!”
說著,謝安咳嗽了幾聲。
在古代,沒有電臺,沒有對講機,沒有電話,軍隊聯絡全靠吼,全靠鼓聲,全靠旗幟,導致了指揮落後。若是僅僅幾千人,或是兩三萬人,還能指揮靈便;可一旦到了十萬之上,就可能出現指揮混亂;至於到了二十萬,三十萬,幾乎是一團亂麻。
唯有白起,韓信等頂級名將,才能指揮三十萬大軍,不出現亂子。
可惜了苻堅不是白起,不是韓信,只是中等資質。
淝水之戰,與其說是敗在了北府兵手中,不如說敗在了指揮混亂上。
謝安說道:“秦軍大敗,本來是北伐守護中原的最號時機,可還是錯過了!”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兵強馬壯為之而!”劉秀淡淡道:“若是北伐,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必然藩鎮割據,又是一個恆溫,朝廷不允許。此外,糧草也接濟不上!”
“北伐勝利的關鍵,在於三點,一個是後勤補給,一個是速度,一個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只要有一點出錯,就是功敗垂成!”
“太白,你為大才,才學勝過我很多……北伐何是可勝?”謝安問道。
“難!難!難!”
劉秀說道:“北方的關鍵,其一在於向北佔據幽州,接管長城防線;向西,接管關中,最差也要掌控潼關;其二,還要在短短兩年時間做到這。時間長了,士氣疲憊,士卒支撐不住了!”
“兩年時間,做到這一步太難了!”謝安皺眉道。
“如今北伐,只佔據洛陽,還有黃河沿岸的城池,終究是不行!江河防禦,不如大山防禦,想要靠著黃河,抵擋北方鐵騎,多數不行。唯有佔據幽雲之地,佔據了燕山,才是北伐勝利的標誌!”
劉秀說道:“我若是北伐,會還開一面,先是建立水師,佔據遼東之地,佔據燕山,形成關門打狗之勢,然後南方防禦,北方出擊,覆滅強敵……”
這個北伐方案,也是後世的網友們公認的最佳北伐方案。
北伐當中,朱元璋成功了,劉裕接近成功,他們的成功都是僥倖,都有太多的運氣。可事實上,真正的戰鬥當中,永遠要高估敵人,永遠不要指望敵人腦殘,指望敵人犯錯誤,更不要低估敵人,更不要寄託冥冥的氣運。
“你這條路,太難了,幾乎是夢話!”謝安笑了。
太元十年(385年),謝安病逝於建康,享年六十六歲。追贈太傅,諡號“文靖”。因為謝安沒有私宅,孝武帝於是詔令在其官府中備辦喪事儀式。到下葬時,其葬禮規格與桓溫相同。又因擊敗苻堅的功勳,被追封為廬陵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