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出口不能只看鋼鐵成品和原料出口,其實目前國內相當一部分鋼鐵出口是以下游消費品形式出口的,尤其是機械和消費品。”
“牽一髮而動全身,鋼鐵出海是整個產業鏈的問題,除了上游的煤炭和鐵礦等原材料產業比較安穩以外,我們也要隨時做好市場的衝擊。”
從前,東非是追趕者,所以利用行政手段在短時間內將本國的鋼鐵產能提升到一個驚人的程度,對本國經濟發展是有利的。
但是隨著東非坐穩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的位置,鋼鐵企業的發展就需要變通了,畢竟都已經做到世界第一了,在數量上東非已經接近了一個極限,如今東非鋼鐵企業的發展自然要轉向質量上的突破。
尤其是新經濟政策之下,東非國內經濟體制發生重大轉折,國有企業面臨的考驗也越來越多。
科裡肖恩說道:“太特省的煤炭和鋼鐵資源是比較充裕的,短時間內不會對我們的生產造成太大影響。”
“不過我們還是要考慮在海外原材料產地的佈局,根據我們派往東加里曼丹人員的彙報,在東加里曼丹發現了數量可觀的煤礦,而澳大利亞等地區,鐵礦也十分豐富。”
“對於鋼鐵企業來說,佔據更多礦石產地,那我們手中的牌就更多,趁著如今我們手中資金充裕,提前佈局海外原材料市場,這樣未來我們才能在歷史的浪潮中坐的更安穩。”
在殖民時代的國際競爭中,繞不開市場和原材料產地這兩個關鍵詞。
而目前東非企業正積極在這兩個領域攻城掠地,毫無疑問掌握原材料產地比搶奪海外市場的難度要小的多。
市場是和人口掛鉤的,毫無疑問,如今人口密度最高的三個地區,分別是遠東,印度和歐洲,其次才能輪到美國和東非。
當然,這裡的印度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包括前世巴基斯坦,孟加拉,乃至阿富汗部分地區,而且其還能輻射到波斯和緬甸等地區。
印度完全是英國的勢力範圍,歐洲則群雄逐鹿,遠東帝國的情況也不太好,境內勢力多如牛毛。
總而言之,東非對海外市場的爭奪難度很大,除開這些主要市場,不管南美還是中東,亦或者大洋洲等地區,人口太少,消費能力也並不出眾。
而這些地區的優勢則在於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至於市場只能說比較有潛力,所以搶奪海外原材料產地,對於當前階段的東非是最容易做到的。
而在資源上佔據了優勢,也就能進一步壓縮工業發展成本,這和東非作為世界海洋大國的地位是契合。
而今東非其實海權已經大於陸權,光是從東非繁多的海外殖民地就可以看出來這一點,除了南美洲和歐洲以外,東非的殖民地廣泛分佈在世界巨大多數區域。
而事實上,如果東非在南美擁有一塊殖民地的話,那東非將真正形成一個弱化版的日不落帝國。
雖然東非同樣注重陸軍發展,但是東非陸軍的發展空間並不比美國強多少,畢竟實事求是的說,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在非洲大陸上威脅到東非陸軍。
這一點從這些年東非海軍的飛速擴張也可以看出來,作為全球第四大海軍力量,其實除了英國以外,東非海上力量和德國,美國相比並沒有明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