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將與田玖將軍知道甘明蘭與軍屬們的這一場對話後,沉默了半晌。
然後就如何讓後人銘記這場戰役中陣亡的烈士們,做了一次深入的交流。
甚至還參考了甘明蘭的建議。
當天,就派人從府城請來了數十個刻石人。
他們要把壯烈的人名,全都刻在一塊巨型的烈士紀念碑上。
有名、有姓、有年齡。
並選了渡口碼頭一個相當顯眼的位置,完工後的墓碑就要矗立在那裡。
兩位將軍的原話是:
要讓每一個上岸的百姓都能看見,為了守護金州關,關軍們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從此之後。
碼頭巨型墓碑,就成了金州關最亮麗的一道風景。
軍屬們會時不時去上面尋找自己親人的名字。
南來北往的人,也對上面密密麻麻的人名肅然起敬。
不得不說,兩位將軍這一波安排,很是刷了軍屬們和關城百姓們的好感。
金州關的凝聚力更上數層樓。
以上,都為後話。
當下,田玖等人已經完成了馳援的任務,準備回邊城了。
為了讓甘明蘭能多養幾天傷,田玖卡著押解官差任務條上的時間,將出發日期定在臘月十五這一天。
以黃姓頭目為首的大名府押解官差們,總算是完成了此行的押解任務。
就在金州關與邊城來的遊擊將軍,做了交接。
黃姓頭目看了看自己的隊伍,出發前的74人,還剩19人。
騾車也好、馬車也罷,啥也沒剩下。
本想從胡人手裡買點稀奇商品回去賺點差價,又遇到了戰爭。
越想越窒息。
再看看出發前流放犯那358人的人數,變成了現在的132人。
耗損超過了一半!
這一樁差事,終究是搞砸了!
如今只能指望守將給朝廷的邸報中,將他們這些官差的功勞提一提......
接收完任務的田玖將軍表示。
要趕在大年三十之前回邊城,特准許132名流放犯乘坐馬車與他們同行。
左氏族人們:在這等糟糕的天氣和剛失去親人的打擊中,這可算的上突如其來的驚喜。
他們當然知道是沾了誰的光。
在甘明蘭養傷期間,佘氏等人幾乎天天就要來探望一回。
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