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克,以我們拿下和平關的經驗來看,漢人仗著天險可倚,這等關隘的兵力應該不會太多!”
邶國關軍的戰鬥力確實比不得他們的弓騎兵。
唯一讓人忌憚的,就是關口城樓上架的炮臺。
邶國的火炮雖然會炸膛,但其威力也真是駭人!
他們奪下和平關後曾試圖將炮臺上的大炮卸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根本就行不通。
眼饞邶軍的大炮不是一天兩天了。
要是自家弓騎兵也有那麼幾門可以攜帶的大炮,何愁這些關隘攻不破?!
噶爾汗國騎兵卻不知道,城樓上的守將手心裡都冒著冷汗。
雖然金州關這個關隘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但建國兩百多年,就沒有敵軍殺到過這個關口來。
弓弩刀劍平時練兵會用到,保養的都還不錯。
但他這幾日將防禦工事全部查了一遍。
查完就心知完犢子了!
炮臺底下的彈藥庫裡,要用來裝炮彈的黑火藥,一大半都潮了。
敵軍兵臨城下,最有殺傷力的武器卻在拖後腿。
還能有比這更糟心的麼?
此時,噶爾汗國騎兵的大小首領們,已經商議出了一個攻金州關的好法子。
在西域與中原開通貿易往來的數千年時間中。
褡褳,在維吾爾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通常是用棉線或羊毛手工編織而成。
長約一米五左右、寬約五十厘米,中間有一開口,兩端各為一個口袋,口袋邊處還留有活繩。
只要拉緊活繩,兩端袋子裡的東西就不會跑出去。
既安全可靠,又結實耐用。
行商販卒出門離不開褡褳。
騎兵們在行軍打仗過程中用得更多。
在褡褳裡放上軍糧和搶劫來的財物,再掛在馬脖子上,剛剛好。
哪怕是騎兵們戰死後,同袍也是要將他們的褡褳帶走的。
現在,死去的那三萬多個同袍,他們的褡褳此時正派上了用場。
首領們決定用土攻城。
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在褡褳兩端的口袋中裝上沙土。
然後將這些沙土褡褳,趁著夜色運到牆根下炮臺的發射盲區。
三萬多隻褡褳,難道還壘不出與城牆一般高的沙土牆來?
若是不夠,還有五萬個褡褳來湊。
響水灘上幹泥土用來填充褡褳,正合適!
說幹就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