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昌笑了笑:“這有什麼,再小的問題也是問題,我很歡迎,請說。”
“我想問的三個問題。”江遠國頓了頓,繼續說道:“一:關於蚯蚓養殖,用大棚養殖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
“二,關於蚯蚓養殖的飼料的配備比例是怎麼樣的?大致需要哪些東西作為蚯蚓的飼料養分?”
“三關於蚯蚓養殖,週期性怎麼樣,如何提高蚯蚓的成活率,箱養、坑養,盆養的和利用大棚養殖,這幾個分類側重點哪個優勢更強?”
“段先生,剛才透過您的演講,我初步瞭解了相關的內容,但是我還是想請您分析一下,以上四個養殖方式的優劣問題。”
這三個問題不算刁鑽,可以說是比較初級一類的問題。但是這幾個問題,卻恰好命中了江遠國現在最需要的內容。
他查過養殖蚯蚓的很多資料,從搭建養殖環境,到開始養殖,再到出售,一系列等內容都瞭解過。
但是隻是瞭解,並不等於能夠完全吃透這裡面的各種技巧。
而他最缺的就是以上三個問題的資料。
現在是交流會,交流會上可以提問,可以解答。而且大家都是養殖戶,對於這些問題,基本上都會來者不拒。
所以,這也是江遠國必須要參加的原因之一。
既然做,那就要做到最好。
剛巧現在有這麼一個機會擺在他的面前,能瞭解到,這是最好不過的事情。
段文昌笑了笑:“咱們先來說第一個問題,用大棚養殖的注意事項。實際上這個回答,你說的第三個問題,四個養殖方式裡面都適用我說的要點。”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關於蚯蚓的養殖注意事項,一是溫度,二是溼度,三是環境,四是食物,五是週期。”
“從溫度上來講,蚯蚓最適宜的溫度是在20攝氏度左右,不冷也不熱。這是最適合蚯蚓所生長的一種溫度環境。在這種環境下,蚯蚓的生長速度會快一些。這是實驗了很久所研究出來的一個適宜溫度。而且控溫一定要控制好,溫度控制好了,蚯蚓才有可活動的空間。這是第一點。”
江遠國點了點頭,隨手把這件事情給記錄在了日記本上。
“第二點,是土地的溼度。溫度有了,咱們要保持土地的溼潤性,溼度一定要掌控好。因為你我和大家都知道,蚯蚓生長所在的環境都是潮溼溫和的環境當中。在這種溫度環境下,蚯蚓才能生長的更好。”
“而溼度的比例,要保持在65%的泥土溼潤度。這樣蚯蚓在泥土裡鑽去自如,泥土不會失去溼潤性和粘性。可生長空間才會提高。”
“溼度很好解決,只要用淤泥和泥土進行相應的比例調整就好了。測量溼度的方法大家都知道,我在這邊就不做贅述了。接下來要說的是第三點,環境。這個環境其實可以理解為溫度和溼度的重複理解。環境就是可生存空間。而只有溫度和溼度相對來說適宜的情況下。蚯蚓才能生長的好,生長的快。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論是四個季節的哪一個,只要控制好溫度和溼度,其實總的來說,生存環境就已經是特別好的情況了。”
“當然,我們不能忘記蚯蚓的飼料。飼料呢,大家都知道,蚯蚓是雜食性環節動物。它們能吃的食物有很多種,他們除了塑膠、橡膠,玻璃和金屬這幾個類別不吃外,其他的所有東西都可以吃。”
“比如腐植質一類的植物類,菌類,蔬菜類,還有動物糞便,比如豬糞,和土壤中的細菌,他都能吃。”
“所以,我們要調整好蚯蚓食物中的成分比例,保證蚯蚓的生長速度不會因為調整錯了飼料的比例,導致出現其他的問題。”
“在食物上,有一點需要最為重要的事情。這個對於蚯蚓的生長來說非常重要。”段文昌頓了頓,繼續說道:“這些飼料,或者說有機廢物必須經過半個月的堆積,然後新增豐富的水分讓飼料的水分充分保持在60%70%的情況下,再進行腐化發酵三到四次,之後蚯蚓才能夠食用。要不然,未經充分發酵的飼料,蚯蚓一旦食用,就會出現死亡的情況。我想這是很多同行都不希望看到的結果。”
“當然,我們可以在進行投餵腐料餌料之前,可以拿少量的食物讓蚯蚓進入料中,如果蚯蚓不願意進入,那就說明餌料沒有完全發酵成功,並不能讓蚯蚓蠶食,需要再次進行發酵,直到蚯蚓進入餌料開始食用以後才可以。”
“我們來說這位先生提出來的最後一個問題,就是週期。蚯蚓的生長週期一般在2030天,最長不超過35天,要不然蚯蚓的性狀和品性就會出現問題。當然,也可以諮詢專家,根據蚯蚓養殖場的環境,自定義相應的養殖週期,一般最短20天,最長不超過40天。我說的30天只是一箇中肯的建議,大家根據自己養殖場內的環境進行相應的調整。”
“當然,關於養殖投放的情況,一般是每平方米投入孵化日期將近的幼蚯蚓一萬條,這種密度就足夠了。”
“除了這個,關於採收的時候還要注意一下,每平方米的蚯蚓達到2萬條左右的時候,要將大的蚯蚓及時採收分堆,蚯蚓有母子兩代不同堂的習性,幼蟲蚯蚓繁殖過多密度過大的時候,老蚯蚓就會搬家。並且近親繁殖的話,會對蚯蚓出現逐漸衰退的現象,所以最好三到四個月換一次蚯蚓種。大的蚯蚓採收分堆好以後,要及時補充餌料。”
“……”
各種各樣的專業知識,從段文昌的嘴裡說了出來,期間還有其他人向段文昌提了一些相關的問題和意見,江遠國聽到以後一一記錄了下來。
這些東西,都是他接下來進行副業養殖最為珍貴的材料。
而且,他今天很幸運,在整理了養殖蚯蚓的資料以後,主持人也邀請了他來進行講解。
他回想著自己一年以來的努力,從開始有想法,到實施,到學習,到投入建廠,到開拓銷售渠道,到擴大規模。
一步一步走來,其中的努力和艱辛,恐怕只有養殖場內的幾個人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