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就有了那四個字:百廢待興。
這四個字其實經常被用作一句話的下半句,那句話的上半句是:建國初期。
歷史上的每一次改朝換代,都必然要經歷戰爭的洗禮,只要一打仗,最苦的永遠都是老百姓。
尤其是那種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大戰,死在最前面的只會是最弱小的老百姓。
所以明朝初年時,全國的總人口數不光少的可憐,而且還分佈的很不均勻。
這種不均勻,就直接導致了資源分配的不平等。
有的地方可能只有幾個人,卻守著山守著水,想吃肉就上山打兔子,想吃鮮就下河抓魚。
天冷了打兩個大型哺乳動物,皮扒了做成衣服,自己穿上能禦寒;肉燉了做成菜,吃到肚子裡能充飢,一個村一半人都養的白白胖胖的,另一半人…也瘦不到哪兒去,轉過年天一熱,還要把沒來及吃,已經發臭的肉想辦法處理掉。
而還有些地方呢,幾千人可能就守著一畝地,撐到秋天莊稼終於秋收了,就算一人一天只吃一粒小麥,都未必夠大家一起撐到來年開春的。
於是朱元璋同志大手一揮:為了人人都有口飯吃,我們搞一場改革開放,大家遷移吧!
於是明朝初年,中國便迎來了華.夏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人口遷移。
那次遷移,並不是某一個地方的人集體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就完了。那次遷移更應該說是一次“動態遷移”,即起.點不確定,終點也不固定的隨機遷移。
很多人在半道上走著走著,要是覺得其他隊伍裡有個自己看著順眼,對方也不是很討厭自己的姑娘,就有可能跟著這支隊伍朝其他地區遷移,這也是非常常見的。
離開了故鄉就是離開了家,沒有家的地方,不管是在哪裡…其實都一樣,所以也無所謂去哪兒,有口吃的就比啥都強。
對於那時的大部分人來說,不存在“北上廣”,也不存在“特區”,更不存在幾線城市之分。
除了皇上所在的京城,其他哪裡都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窮樣”。
那天我翻看著手機上的這些資料時,眼前彷彿浮現出了那時的一幕幕歷史。
元朝…怎麼看都好像是一個很暗黑的王朝啊,那時的掌權者似乎除了侵略就是屠.殺。
哦,還有搶奪,放火,姦淫擄掠…總之是綜合評分極低的一個朝代。
這做派有點像現代的某個空氣香甜的超級大國啊…
而明朝初年給我的感覺,就是窮。一切都先以填飽肚子為主要目的,其他事就是再重要也排第二。
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有人說歷史是“勝利者給自己書寫的讚歌”。
總之很多人都認為,能流傳下來的正史,都不是完整真實的,都是被一次又一次修改甚至篡改過的,課本上記載的或者網上能查到的,都是已經改的面目全非的歷史,可信程度堪比央視已經停播的大型倫理奇幻連續劇《走近科學》。
但畢竟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我當時能查到的也就只有這些,所以…也只能選擇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