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很讓上官婉兒吃驚。
大家都忙著寫詩呢,真有大才的,也不見得有那麼多人生閱歷來編故事啊。
沈三問:“…”
這也不見得吧,愛好還分做得好不好?那些詩寫得不好的也沒放棄努力上進啊。因為寫文撲街了,做不好,我都不能有這個愛好了不成!
這觀念啊。
腐朽。
沈三問作別上官婉兒回了文部,普及識字的工作也一起在文部督辦了。
識字自古是官商階級的特權,雖說商人地位低,過往沒有晉身之途,但人家有錢能吸引讀書人教育後代是做不得假的。可是現在,有人願意免費教他們認字了。
說真的,大多數人覺得這只是浪費時間,不識字他也過得好好的,識字幹嘛,吃力不討好,難不成還指望能轉文職?
若有人當著沈三問說這段歪理,沈三問能立刻一磚頭砸過去。以前是國家的疏忽,沒辦法讓每個人識字,但是現在,大周不是以前的大周了,國家的要求就是大周人要看得懂大周的文字,沒有為什麼。頭夠砍,就對著來。
不講道理。
道理是強者說給弱者聽讓弱者甘於屈服的藉口,各執一詞時,強者決定事情的走向。
在面對不願識字的百姓時,沈三問是強者。
沈三問還是個聰明人,自然不會用強迫的手段,他要讓每個人都心甘情願去識字,去讀書。
賦稅減免?讀書領錢?
對不起,他要節約。
大周人最注重什麼?名聲。
能用榮譽解決的問題,就不要用錢。只要讓不識字變成一種恥辱,保管這些人各個爭著搶著去識字。什麼,他們不上進?有他們的長輩管著。為達目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惡勢力。
沈三問親自指導了一地的工作。村落開展識字大賽,最先認識常用三百字的農戶,一家人會被一地的長官接見表揚,然後送到上一級參加比試,最終各地的三十戶優勝者到文部比賽,為了村落、縣衙、州府、道府的榮譽而戰,奪取最後的勝利。
至於不願意識字,實在學不會的,自然是會被譴責,成為一個村的笑柄。
有句話叫上行下效,官本位的社會,只要表現出朝廷對此事的重視,納入政績考核,一地長官表現出對文盲的厭惡,對上進的人的支援。那識字,就能成為一種生存需求,成為每個人獲得其他人認可的方式。
沈三問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掃盲計劃”,口號是,以努力識字為榮,以抗拒識字為恥,以早日通關為榮,以停滯不前為恥。朗朗上口的口號被人傳頌之時,就是大周人都努力識字之始。
不過許多人識字是會忘記的,特別是在不會寫的情況下。沈三問又補充了每年一度的識字大賽,“請記住我們的文字。”記得讀音含義,也要記得寫法,不然識字就是不完全的。
沈三問一面自己抗拒著別人的影響,一面在需要時,將社會壓力,家庭壓力,發揮的淋漓盡致。
可笑,這世間還是合群的人更多,為了表面不孤獨,留給自己一顆孤獨的心。
特別是大周的家族體系下。
務農時,兄弟在工作,所以他也要去工作。
吃飯時,家主要吃青菜,所以他不能吃肉。
娶妻時,家裡人認為那家姑娘好,所以他娶。
識字時,家主以識字為榮,所以他榆木腦袋也要將字塞入腦海。
他做的不是自己,而是家族中人期望看到的他。
這樣的人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