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不是性格尖銳之人,只是因為鉅變才強硬,可他也沒有這麼強悍的心理素質。
明明剛剛還因為應不應當抗災的事情吵的不可開交,卻能如此迅速地轉變心態,這還沒過半柱香,就變得親切熱情。
好在秦修子並不著急。
“這拜師禮還未成,不急著叫師父。”
沐辰心中被說不出口的悲傷全部填滿,若就讓他現在改口,的確是強求。
不過事已至此,沐辰只得跟著秦修子和傅藝前往他們口中的竹劍堂,秦修子也終於可以祭出他那柄墨綠色的仙劍,帶著二人一路向蜀中方向飛去。
這還是沐辰首次御劍飛行,雖然是秦修子帶著,但沐辰還是有些手足無措,傅藝便又笑他。
等仙劍騰空,風聲凜冽,沐辰只感覺這涼風呼呼直響,幾乎連眼睛都睜不開了。
好在秦修子一直護著,雖然讓人覺得不小心就要掉下去,但也很快熟悉了這種凌空逐日的奇妙感覺。
秦修子見沐辰終於將憂愁稍稍放下,特意放慢趕路的速度,帶他領略沿途風景,也藉此機會好好講述了修道的起源,還有神洲大地上的七十二宗。
神洲大地,浩瀚廣博,自古以來便有諸多能人異士,修煉之法奇多。
但這修仙之法林林總總,卻都離不開一個道,只因這最初的概念源於上古時流傳下來的一本記錄世間萬事萬物之‘道’的寶典,曰《易經》。
這其中記載的思想竟讓人既覺得高深莫測,又簡單容易,因此看過此寶典的人對此古籍的評價皆稱之奇。
以此籍為根,先民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嶽視為主宰,對天地產生敬畏,乃頂禮膜之。
又有古人以為,人乃天地造化而生智,只要透過修持養生,修性煉命,對精神和肉體進行自我控制,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甚至‘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崇高目的。
遂古人便從這古籍記載的規律中尋到淬鍊人身自帶先天真氣之法,再引天地靈氣入體,就有了最初的修士。
只不過人行萬里,活百年,有時就算對一個字的理解都千差萬別,對那古籍的理解自然也各不相同,如此一來,這世間便逐漸有了門宗之分,強弱之別。
這些門宗不斷發展演變,也經歷了許多勾心鬥角之事和吞併滅門之爭,才形成了今天七十二宗共守神洲的和平態勢。
而七十二宗之間會最終呈現這種和諧的相處模式,大概就是因為這些門宗需要共同對抗禍亂天下的惡獸。
本來尋常的山林猛獸,普通百姓就能圍而殺之,可世間又豈止尋常猛獸?
自上古炎帝、黃帝聯手大戰蚩尤,世間便產生了一種可以附在生靈身上、使之進化狂躁的戾氣,久而不消,暗中聚集。
妖獸,就是神洲大陸上對那些由戾氣刺激而變得更加兇惡猛獸的形容。
就如同修士納天地靈氣淬身強體,這些吸收了天地戾氣的野獸就是獸中的修士,比尋常野獸力氣漲十倍不止,更有妖獸頓悟天道,習得術法,危害人間。
因此獵殺妖獸,就是修士們平常最普通的任務。
在此基礎上,如妖獸隱荒山曠野,繼續吸收天地戾氣匿其蹤跡,就有很大機率成為比妖獸更恐怖厲害的兇獸。
妖獸化兇,則非一般修士可以誅殺。
要是再碰到那些從萬年前就存活下來的上古兇獸,更需要眾修士聯手抗之,才能還一方百姓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