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HB002437恆星系離開之後,這一次,葉恆他們便用了13天是時間,直接飛過327光年的距離。
來到了一個歐蘭聯邦人還沒有抵達過的,存在有可能宜居行星的恆星系——HB003178恆星系進行考察。
但是在這裡,葉恆他們也並沒有找到真正的可宜居行星。
不過,在抵達這裡,確認周邊並沒有其他的飛船和生命之後,葉恆便立刻下令,讓劉志峰院士,將他們這次從歐蘭聯邦人那裡獲得的這些科技資料發回到了第二太陽系那邊。
讓他們開始學習,並根據這些科技,開始建造他們地球人類的4級宇宙文明科技工業體系。
雖然這些科技是有缺失的,諸如超空間遷躍和曲率航行等科技的技術都並沒有在其中。
但也已經比如今地球人類自己的科技先進太多了。
有了這些科技,留在第二太陽系的地球人類,便可以開始建造他們自己真正的大型高速宇宙戰艦。
過去,地球號飛船上的科學家們,之所以只設計了颱風級戰艦這樣的“宇宙戰艦”。
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沒時間去設計新的飛船。
畢竟設計一艘新的飛船,其工程量可是要比設計過去地球上的一艘軍艦大很多的。
即便有高效能的計算機幫忙,也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才有可能能設計出來。
但另外一方面,他們其實又何嘗不是受到了材料的限制,無法制造更大的飛船呢!
那些真正的宇宙戰艦,都是動不動就有好幾公里長,發動機的推力又大。
如果像地球人類的颱風級宇宙戰艦那樣,用普通的鋼材製造。那在發動機啟動的瞬間,整個飛船就有可能會像被用力甩出去的紙片一樣,立刻扭曲變形!
因為普通鋼材的硬度和韌性都是遠遠不夠的。
抗腐蝕性和耐磨性也不夠。
在達到百分之一,甚至即便只是千分之一光速的時候,宇宙中那些稀疏的宇宙塵埃和水汽,都足以將飛船錶快速磨損。
這樣,不出幾年,新造的戰艦,就可能看起來會比歐蘭聯邦人的那艘母艦還要舊了。
所以材料技術,在宇宙戰艦的設計和建造上,也是十分關鍵的。
而至於超空間遷躍和曲率航行技術,暫時沒有,其實也沒什麼關係。
因為留在第二太陽系的地球人類,在一段時間內,肯定是也不會自己主動走出第二太陽系的。
畢竟地球人類的人口實在是太低了。
只有幾十萬的人口,走出第二太陽系根本沒有意義,也容易被人追蹤到第二太陽系的存在。
所以能夠擁有不具備超空間和曲率航行飛行能力的4級宇宙戰艦,對於在第二太陽系的地球人類來說,也已經是夠用了。
葉恆他們也可以再慢慢去繼續尋找這些方面的科技技術。
甚至說不定,到時候在地球號飛船和葉珊的幫助下,他們自己也就已經能夠掌握這些方面的技術了。
另外,有了歐蘭聯邦人的這些科技之後。
第二太陽系那邊的地球人類,也可以陸續展開他們第二階段的恆星防衛體系建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