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中旬的那場大雪更像一個瀕臨死亡人的垂死掙扎,經過半個多月的時間沉澱,大雪早已消融,道路也開始變得可以供人行走起來。
錦州城的演武場,數萬大軍如同標杆一樣矗立在當場,每個人臉上都帶著堅毅,目光直視前方帥旗,四周一面面旗幟在微風中緩緩飄動。
一身盔甲的祖大壽威風凜凜地走到大軍面前的高臺上,雙目炯炯有神的盯著下方的大軍。
寶劍與劍鞘所摩擦出來的刺啦聲想這整個演武場,祖大壽右手持劍呈45度角上指天空,聲音中帶著一股高亢。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今日,大軍出征”。
隨著祖大壽的一聲令下,數萬大軍飛舞著手中的武器,高聲厲喊著。震耳欲聾的聲音傳遍了整個錦州城,引得無數行人紛紛側目。而在暗處,也有無數的人默默流淚,他們的兒子丈夫,正是這吶喊聲中的一員。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一場戰爭又不知道有多少妻子失去了丈夫,父母失去了兒子,孩子失去了父親,只是這誰也無法阻止。
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永遠無法瞭解當事人的心理,作為在遼東世代居住的人來說,建奴是他們心中的一股惡魔,他們的家人或多或少都成建奴的刀下亡魂。要說整個大明誰最痛恨建奴,莫過於這群人了。
據史料記載,在努爾哈赤起兵之前,整個大明在遼東地區有足足500萬漢人生活在此,只是幾十年的戰爭,此地的人不足50餘萬。如此家仇國恨,怎能不讓遼東人記憶猶新。
一條泥濘的道路上,無數的明軍士兵正踩著爛泥,緩慢向前行進。雙腳由於深陷在泥濘中,每次抬起都要用出全身的力氣。
而在距離大軍20裡的前方,一支由吳三桂所率領的伺候部隊正在嚴密的探查4周情況,防止建奴大軍的偷襲。
寧靜的道路不但讓普通的步兵無法行進,就算是騎在戰馬上的吳三桂,此時也是有些老牛身陷泥潭中無法出題的感覺。
一連兩天的行軍趕路,枯燥的生活一時間讓吳三桂感覺戰爭,似乎也並不是什麼好玩的東西。
吳三桂整個人如同一灘爛泥一樣,匍匐在戰馬上,眼睛漫無目的的望向4周。
至於周圍的一些斥候,似乎對吳三桂的這番樣子視若無睹。這要是放在那些沒有背景的人身上,早就捱上了一次馬鞭了。
“大人,前方發現一個建奴的小村莊”。
一批快馬從遠方奔到吳三桂面前,臉上帶著一絲激動。得利於祖大壽的將軍職務,吳三桂剛已參軍便獲得了百戶的軍職,這讓無數人眼紅不已。至於吳三桂,此時也是頓時興趣大增,急忙催促著問道。
“村中有多少人,有沒有發現建奴的部隊”。
至於周圍的伺候部隊聞言,也是一個個摩拳擦掌似乎要大幹一場的模樣。
“厄,這倒沒有,只是一些老弱婦孺罷了”。
這名斥候有些撓著頭,不知道該如何跟吳三桂說。
聽到竟然沒有建奴的人馬,吳三桂精神頓時又鬆了下來。本以為可以跟建奴幹上一場,而顯示出自己的威武,只是一些婦孺老人又有什麼用呢。
吳三桂表現出興趣不佳的樣子,可把周圍的伺候部隊急的抓耳撓腮。
對於常年外出的伺候部隊來說,發現一座小村莊,那代表著他們撈外快的時間到了。結果倒好,現在自己的大人竟然一副興趣聊聊的樣子,如何不讓眾人有些心機。眾人不由的將目光望向吳三桂身旁的一名滿臉落腮鬍子的中年男子身上。
熊家才那是祖大壽手下的老人了,就是因為常年的資歷擺在這裡,祖大壽這才放心把自己的外甥安排到這隻伺候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