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兵”?
吳襄等人一時有些不解,此次雖自己佔著突襲的便宜,但也只不過殺傷3000多名建奴,再加上前幾日的一次奮戰,傷亡不過五千多餘人。現在皇太極手下至少還有三四萬可用之人,再加上駐守敦化的阿敏手下的1萬餘人,那加起來還是有5萬多人,建奴出兵不過6萬多人現在傷亡才過16,言及撤兵是否有些太過自信了。
袁崇煥作為孫承宗的弟子,關係必自然是比較親近的,見到吳湘等人一個個面露不解,但是卻不敢上前詢問,自己只能走到面前將諸位的心思想了出來。
後世有一句話叫做戰爭,乃是政治的延續。如果孫承宗知道的話,必然會告訴眾人。只不過這句話還要再等上幾百年,不過道理是相通的。
“你們雖都是領兵一方的將軍,但是你們要知道,戰爭並不是最終的結果,你們要考慮好全域性觀。
就拿此次來,傷亡5000多人對於皇太極來的確是微不足道。不過皇太極為何會在冬季出兵我大明,不就是因為後金百姓無良可食,戰馬無草可畏。如今皇太極早已經達成目標,其實他可以早就撤退了,不過為了自己的地位能夠穩定,這才出兵包圍我京師。………”
孫承宗也不管自己手下的將領是否能夠聽明白,但是還是把自己的一番見解全部了出來。至於你們能否聽懂,這就不是自己該考慮的。
孫承宗這麼做,其實心中自己也有一個心思。如今大明能做統帥者,自己真的是沒有看到。
統帥之人必須有著高於常饒眼光,他要考慮的是整個國家利益。一場戰爭的勝敗與否並不算什麼,也許有時候戰場上的失敗,對於整個國家來確是利大於弊。
想一想前宋,每年要給遼金兩國歲貢,明面上看著確實是恥辱。但是如果從根本上來算的話,前宋如果要對遼金髮動戰爭,一場戰爭所需的花費竟然能夠抵得上多年的歲貢,最重要的是還不一定能夠打敗敵人。如此算來,你是和敵人硬鋼還是花錢消災來的好。
眾人一個個低頭思考孫承宗所的話,不過想了半還是沒明白話中的意思。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般,站在最後的盧象升反倒是一臉所思。
孫承宗對於中將的表現,自然看在眼裡,尤其是看到盧象升竟然似乎有所頓悟,這才心中有些安慰。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眼光確實是獨特,相信自己多多教導一番,應該也可以乘上一番大事。
“老師那我們怎麼辦?放其撤退”?
袁崇煥雖然聽的不是太明白,但也知道建奴是內部不穩,爭權奪利不斷,再加上遼東遭到,我真的襲擾,所以才會讓皇太極生出退兵的打算。
“這倒不會,皇太極雖心生退意,但還不會這麼窩窩囊囊地回去,他必然會在撤退前跟我們再打上一仗。而且這一仗必須是一個勝利,至少會讓他們表面上好看一些”。
孫承宗捋了捋自己花白了鬍鬚,十分自信地道。
“大人,如果我們調集全國兵力,是否能夠攔截住皇太極撤退”。
吳襄想到了一個大的計劃,那就是調集全國兵力圍攻皇太極,就算是死傷幾十萬也無所謂。一旦把皇太極在關內的幾萬大軍全部吃掉,那麼在關外的建奴根本就不足為慮。
“建奴都是騎兵,一旦他們想出撤退,我軍又如何能夠追得上他們”。
孫承宗笑著搖了搖頭,其實自己還有一句話沒有,那就是如果調集全國兵力,國庫可拿不出這麼多銀兩安排他們,到時候可能建奴沒打成反倒是引起了兵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