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民咱家是讓你做什麼的”。
魏忠賢語氣中帶著憤怒,眼神中冒著火看著李福民。
在中國古代,商人地位低下。
秦朝時,商人即使富得流油,也不可以穿絲綢衣物;唐朝時,商人不能入朝為官;直到明清,商人的地位才有所轉變,從富商巨賈仕途無路到富商巨賈仕通達。
人們認為商人不事生產,不講仁信,卻賺得比農民多。自然會妨礙其學說的公信力,早期中國文學裡的形象一直多是反面,如白居易《琵琶行》裡的“商人重利而輕信譽”。這一條即可以說是因,也可以說是果。
當然在這裡魏忠賢並不是瞧不起商人,而是覺得如果朱由校真的去做了商人,這件事讓全天下的百姓如何看待,畢竟士農工商已經牢牢地植入在普通百姓的腦海之中。
李福民一聽,頓時腦海好像撥得烏雲見晴日。
“咦,我好像是要去勸解皇上的。這是什麼情況”?
李福民目瞪口呆的回想著自己進入暖春閣內的情景,時不時的還拍上自己兩巴掌,好像這兩巴掌可以幫助自己回憶起之前發生的事情。
想過來想過去才發現自己進入暖春閣後,也只不過說了兩三句話。
“奴才黃莊管事少監李福民參見陛下,祝陛下龍體安康”。
“噢,李福民你來了”。
朱由校本來冷清的臉,看見李福明的到來,頓時露出了笑容。
李福民見到朱由校別提有多開心了,能讓皇帝記住還能說出名字的人可沒有幾個。而且朱由校臉上的表情變化,更加覺得自己很受皇帝的重視。
“瞧瞧,瞧瞧皇帝見到我瞬間就開心起來,能有幾個像我這樣的”。
同時對於魏忠賢交代自己的任務,更加有幾分把握。
李福民雖然現在進宮做了太監,但是好歹也是讀書人,有過功名在身的。對於市農工商可是牢記在心,雖然自己現在成了太監,但是從心裡還是瞧不起商人。
“知道朕這次找你來有什麼事嗎”?
朱由校也知道自己的話說了等於白說,魏忠賢肯定會把自己想要商討的事情告訴李福民。而對於這一點朱由校早有預料,已經想好了萬全之策,一個讓李福民連話都說不出口的理由。
“奴才已經知曉陛下的意思。陛下,太祖皇帝……”。
李福民剛想要口若懸河引經據典,甚至打算搬出朱元璋想要壓一壓朱由校,從而讓朱由校放棄自己心中幼稚的想法。
只不過話還沒說完便被朱由校打斷,就如同一個男人褲子都脫了結果對方卻來了大姨媽。但是你還不能生氣,你還得好生好氣的討好對方。
“朕記得你曾經說過,你父親也曾做過商人,只不過因為不善經商所以導致家道中落,你才無奈進宮”。
“額……”。
李福民張大了嘴,欲言又止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你要是說瞧不起商人,那你父親也曾經做過商人,現在你瞧不起商人,不就等於說瞧不起自己的父親,在這個天地君親師以孝治國的時代,自己如果敢真的這麼說的話,絕對會被打入18層地獄,永世不得超生,受盡天下人的指責。
但是你如果說沒有瞧不起商人,那你為何來勸解皇帝,不要去做商人呢,有些矛盾了嗎。
KO。
如果這是一場遊戲的話,朱由校的一番話已經可以KO掉李福民了。
“我該說什麼?我應該說什麼”?
李福民的腦海中閃過一個問題,止不住的詢問自己。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如今整個大明都是陛下的,陛下又何必與民爭利。更何況商人重利益而輕信,如果陛下都要做那行商之事,天下百姓必然效仿,如此一來我大明便無信譽可言。
更何況太祖皇帝………”。
“所以說我找你來做商行的大掌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