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著,門外已傳來內侍臣“傳聖上諭旨”的呼喊聲,兩人緊忙趕出去跪迎。諭旨一下,吏部緊接著就辦理官員的轉職文書、案宗記錄,楊政就是正式的中書舍人了。
“司馬大人,今日提攜之恩,楊政來日必思圖報。”
司馬煦年擺擺手,楊政拱手告退。
暮春將盡,三年一度的春闈如期舉行。
大成國選拔官員無非三種途徑,一是科舉,這是最基本、含金量最高的途徑,仕宦精英,幾乎盡為此出,高階官員如果不是科舉出身,甚至都會被同僚輕視,自己也自慚形穢。
二是功績,最常見的是軍功,該出身的官員視乎其功績大小,被仕宦階級承認的程度不一而足,像司馬煦年這樣安邦定國的,自然是心服口服,但如果是給皇帝溜鬚拍馬掙了個所謂功績的,在仕宦階級眼裡根本不入流,恥與為伍。
三是恩封,所謂恩封,就是皇帝直接賜官。皇親國戚、門閥士族,只要健健康康地活到成年,基本都有恩封。雖然恩封的官職只能是爵位、勳位、散官等無實職的官位,能否出任實職官位,還要看機緣,但是恩封好歹是給了貴族子弟免於科舉即可進入仕宦階級的特權。
不同出身的官員之間本身就存在一定隔閡。楊安之支援楊政,其根源並不在於其同出自弘農楊氏,而是楊政雖有恩封,但仍重科舉,是正正經經的進士出身。
而秦書昀,作為秦貴妃的親侄子、秦天麟的嫡長子,剛及弱冠就被授予正六品散官朝議郎,之後平步青雲,直至一州之長正四品益州刺史。兩人在精英匯聚的朝堂高官眼中,高下立現。
在本次春闈中,最大的話題,莫過於宋仲明再次進士及第,金榜題名。
宋運禮牽涉弊案,抄家斬首,宋仲明雖未直接涉案,但受牽連被革了探花的功名,不過,皇帝並沒有剝奪其參加科舉的權利。
他再次在科舉場上有所斬獲,可見聰慧,當初的探花名號,實至名歸。
司馬煦年在長安教坊司見到出塵時,就知道宋仲明不會甘於人下,只不過,沒想到他的迴歸,是如此的強勢和迅速。
長安教坊司,宋仲明與出塵深夜密會。
“上次沛國公在百官前帶你亮相,你的入幕之賓,不會少吧……那些官員的秘事,收集得如何?”宋仲明背對出塵,冷然問道。
“有一些……你為何阻止我告知沛國公?”
“沛國公的價值已經利用完了。”
出塵一驚,忙問道,“我們不是和沛國公結了盟,由他帶我到長安,然後由我收叢集臣把柄,再交給他帶給榮親王的嗎?”
“出塵!”宋仲明轉身,環視了一圈周邊,厲聲說道,“你知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仲明……我們不是說好,為沛國公做了這件事,就離開這些是非之地的嗎……”
“離開?我父仇未報,如何離開?!”
出塵陷入了沉默……
宋仲明見她低頭不語,嘆了口氣,上前扶住她的雙臂,說道,“出塵,我們不過是螻蟻,被這幫高門貴第反覆利用踐踏,哪有尊嚴可講?人活一世,不爭榮華富貴、流芳百世,也要爭一絲尊嚴、半世安穩吧?”他側擁著出塵,繼續說道,“你看這大千世界,風輪水轉,誰也無法永遠獨佔鰲頭!我們且等等時機,出頭之日,不遠了……”
出塵愣了一會,終是伸手環住了他的腰,微微點了點頭。
進士及第即是鯉躍龍門,成為天子門生,由皇帝親自定名賜封,進入仕途。寧親王對宋仲明讚賞有加,在司馬韜面前進了不少好話,尤其強調了其人兩度應試,兩次皆中,世間少有。
司馬韜略點頭,表示認同,正想著給他封什麼官時,秦天麟上前建議,說此人乃犯官之後,不應倉促安排要緊職位,不如先到無關緊要的衙門辦差,鍛鍊觀察一段時間,確認心術端正,方委以重用。
司馬韜本就猜忌多疑,對宋仲明不甚放心,對秦天麟此一番建言,很是受用,便問秦天麟有何想法。秦天麟舉薦其出任“正六品禮部主客司主事”,主管藩邦朝貢、外事禮儀,協助主客司郎中管理天下十三州教坊司。此言一出,皇帝甚為滿意,御筆紅批定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