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卿此言何意?”朱厚照看著廖凡,笑著問道。
事實上這事不用廖凡說,朱厚照也知道。
發展工商業的基礎是什麼?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農業。只有做到糧食自給自足才行,大明能做到的嗎?
答案是可以。
雖然這個時代耕種不科學,畝產低,但是大明也沒有後世的那麼多人,耕地足夠養活大明的百姓。
只不過這是以前。這些年隨著沿海走私貿易的興盛,絲綢是硬通貨,大明的主要糧食產區也就是江浙一帶。
而他們在做什麼?他們在玩改稻為桑。說白了就是不種水稻了,改種桑樹,用來養蠶織布。
在這樣的情況下,種糧食的土地自然就少了。
加上北方災害增多,糧食價格自然是飛漲。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就越來越嚴重。到了萬曆後期,朝廷收不上來賦稅,官僚體系腐敗,土地兼併嚴重,改稻為桑更嚴重了。
自然災害進一步加劇,不但西北,整個長江以北糧食都在減產,甚至是絕收。後果就是糧食再一次不夠吃,大明自然就是烽煙四起。
解決方法是什麼呢?將桑田改為稻田?
這是開歷史的倒車,朱厚照不會這麼幹。
要知道桑田養蠶織絲綢,那是能夠出口賺取大量外匯的,這是高利潤專案,豈能為了種田就廢棄了?
沒糧食,那就從別的地方去找糧食,首先是推廣高產作物。土豆、地瓜和玉米暫時沒有,但是可以去尋找,想要獲取也不是不可能,畢竟那些殖民者都帶著這些東西。
除此之外,俄羅斯廣袤的土地上有一種植物叫做黑麥。雖然不好吃,但是它耐寒,可以在俄羅斯種植,何況是大明?即便是小冰川期,黑麥也能種植,尤其是東北廣袤的黑土地。
有了黑麥,東北就可以成為大明的糧食主產區,長江以北的土地也可以大面積的種植。
第二個就是南向,大明是冷了,可是南邊依舊很暖和。在交趾,在東南半島,稻米一年三熟。可將交趾納入大明,成為大明新的糧食主產區。
有了這兩個穩定的糧食主產區,大明的糧食價格就能穩住,只不過這要一步一步的走。
遼東那邊楊一清在屯墾,現在沒有黑麥,準備種大豆,朱厚照給予了很大的支援。
等到拿到了黑麥的種子,大明就可以直接在黑土地上種黑麥,毫無難度的嫁接過去。
至於南向,朱厚照暫時還沒想好,太遠了,北方的事情解決再說了。雖然這兩年的災害不少,但是範圍也不大,大明的另外兩個糧食主產區暫時還穩定。
這兩個糧食主產區,一個是湖廣,另外一個是蜀中,所以糧食暫時不是目前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當然了,這是全國一盤棋。
單從固原來看,土地少,產量低,一下子湧入這麼多人,還要供應即將新建的銀川、包頭、豐州等城市,的確是有些捉襟見肘。
不過朱厚照也不擔心,因為有利潤就有人販賣。一旦西北的糧價起來,自然就有商人向這邊賣糧。
即便是商人不賣,朝廷也可以組織人進行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