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立李治為太子,李世民就竭盡所能教育太子,看到太子將要用膳,就問:“你知道吃飯的道理嗎?”李治恭敬對:“兒不知!”
李世民說:“凡是開荒種田都很艱難,都需要人力來開墾,你不奪取農民伯伯的農時,讓他們四季有餘糧,你就永遠有這麼香噴噴的飯菜吃了!”
看到太子騎馬,李世民又問:“你知道騎馬的道理嗎?”李治恭敬對:“兒不知!”
李世民說:“馬能代替人徒步行走的勞苦,你讓它按時休息,不讓它勞累過度,就能永遠有馬騎了。”
看到太子乘坐舟船於渭水之上,李世民又問:“你知道舟船的道理嗎?”李治恭敬對:“兒不知!”
李世民說:“舟船好比皇帝太子,河水好比黎民百姓,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你才當太子不久,一定要小心畏懼!戰戰兢兢,若臨深而御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終。”
看到太子坐在彎曲的樹木之下休息,李世民又問:“你知道這棵樹的道理嗎?”李治恭敬對:“兒不知!”
李世民說:“這棵樹雖然彎曲,但經過木匠斧鋸,用墨繩測量,再進行加工,就能變成正直的木條了。當皇帝即使治國無道,但如果能夠虛心求賢納諫,也能夠變成聖人啊!”李治恍然大悟。
貞觀十九年二月十二日,李世民親統六軍從洛陽出發遠征遼東,讓李治隨行,命蕭瑀留守洛陽。
李世民徵遼東的理由是:淵蓋蘇文弒殺其君榮留王高武,自封莫離支,殘虐百姓,又違背大唐皇帝詔命,侵暴鄰國新羅,所以不能不討伐。
其實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理由沒有說:那就是李治性如綿羊,在周邊虎狼環伺的情況下,將來恐怕不能夠很好的駕馭大唐帝國,為了確保大唐長久安寧,必須趁自己還能帶兵打仗的機會幫李治剪除高句麗這個心腹大患。
三月九日,鑾輿到達定州,詔太子李治在定州監國。
廿四日,李世民從定州出發,親佩弓矢,將雨衣綁紮在馬鞍後面,命長孫無忌、岑文字、楊師道隨行。留高士廉、劉洎、馬周、張行成、許敬宗、高季輔同掌機務,共輔太子。
之前,李治見阿耶要親自遠征,十分憂懼,悲傷啼哭了好幾天。
李世民嘆息勸慰說:“哎,雉奴,你哭什麼呀!今日留你鎮守定州,輔以賢俊,是想讓天下人認識你的風采。治國之要,在於進賢退不肖,賞善罰惡,至公無私,你應當努力推行此道,老是悲傷啼哭有什麼益處呢?”
李治掏出絹帛擦去眼淚,哽咽說:“刀劍無情,箭石如雨,耶耶此去躬擐甲冑,親當矢石,夕對魚鱗之陣,朝臨鶴翼之圍!兒卻在後方鐘鳴鼎食,坐享太平,每思及此,兒寢食難安,愧疚惶恐之至!”
李世民抱住他,拍拍他的後背,勸他不要多慮。
此刻,父子面臨離別,李世民騎著白蹄烏,李治在前面牽著韁繩,相送十八里仍然不忍告別。
來到長亭,李治抱住李世民哭泣,李世民輕輕推開他,指著身上穿的褐袍對太子說:“雉奴,等到再見你,耶耶才更換此袍!”
然後咬咬牙,縱身上馬,果斷拍馬離去,李治流著淚使勁揮手告別,李世民忽然勒住馬轡,回頭遠望李治,不禁老淚縱橫,父子倆依依惜別。
長亭外,芳草萋萋,遮蓋古道,掩映荒城,暮春的暖風吹過河邊的楊柳,緋紅的夕陽照耀遠處的群山。
李治轉過身來,帶著張行成、許敬宗、高季輔等輔臣踏上歸程,耳邊傳來牧童悠揚的笛聲。
轉眼到了初冬,李世民遠征遼東歸來,
在營州,李世民聽說太子前來奉迎,十分興奮,立即率飛騎三千人馳入臨渝關,在半路上碰到太子。父子倆激動得相擁而泣,李治見阿耶身上的褐袍破爛不堪,立即端來嶄新的衣服獻上,阿耶高興地換上新衣。
年底,由於長期沒有湯沐,李世民腿上長了膿瘡,不能騎馬,於是乘步輦而行。
到達幷州後,李治用嘴為阿耶吮吸膿瘡,又在旁邊扶輦步行了幾天,阿耶腿上的膿瘡很快就痊癒了。
貞觀二十年三月七日,鑾輿回到長安。李世民身體不適,想要專事保養,詔軍國機務並委李治處決。
李治清晨聽政於東宮,退朝後,進入太極宮侍奉藥膳,不離阿耶左右。
不久,有陝州人常德玄告發刑部尚書張亮養假子五百人,並與術士公孫常、程公穎談論圖讖之事。
李治立即上報,李世民命馬周審查這件案子,馬周很快查得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