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沙漫天。
人我關。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又同人於野,亨。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速將人我山放倒,急把龍虎空衝開。此皆言。
任性關。
欲無人,先須無我。蓋一有我,則私心起。私心起,一言一行,一舉一止,總要為我。即要為我,必不顧人。即不顧人,必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無所不為矣。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執著之者,不明道德。孟子曰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令德令色,小心翼翼。此皆教人順情順理而行事,不可任性固執也。夫人有生以後,秉其後天氣質之性,賢愚善惡清濁強弱,彼此不同。惟天縱之聖人,本性圓明,純白無疵。其次中下之人,各有偏病在身。實為性命之大害。雖為大害,果能自知,亦能變化氣質,反愚為賢,反惡為善,反濁為清,反弱為強。是在不任其性,親近有道之士,虛心求教。借人之高明,以破我之迷網。
百里寂看到此處,不由的呵呵一笑,大道爭鋒,無有私心爭意,修什麼仙修什麼道,不如去做那普世聖人,身為堂堂劍修,唯我唯劍!
“散去!”百里寂劍心如鐵!
百里寂以自身劍心,抹去那人我關,任性關,劍紋翻騰,心光一起,寂滅劍意加身,人我關轟然崩裂!
懸虛關
真履實踐。釋曰: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道曰:勇猛精進。皆以真心實用為貴,而不使懸虛作事也。夫修真之道,窮理盡性至命之學也。窮理者,即窮究此真也;儘性者,即盡此真也;至命者,即至此真也。
窮之盡之至之既皆是真,則不可有些子之假雜於其中也明矣。若有些子之假雜於其中,則心不專,其行不力。如何鑽入理窟,見的真寶。如何感動真師喜悅,指點理路。故古之聖人,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道門有三乘之法,務上乘者乃上智之人,易於會悟,一了百當,生而知,安而行也;務中乘者乃中智之人,因象會意,聞一知二,學而知,利而行也;務下乘者乃下智之人,極力研究,功深方得,困而學,勉強而行也。
三乘之法,在人量力而行之。然雖分三等,俱要從實地上用功夫。若懸虛不實,略不關心,不但中下之人,終無進益,即上智,亦落於空亡。
百里寂看完此篇,略有感悟,此經文道法上乘進階要數,他細細將滿篇經文過問心光,劍典無上,也需感悟世間諸法,由淺入深,不明一如何領悟萬。
百里寂沉思於其中,修道至今,他觀道決無數,只為更好的參悟劍典,卻不成真正理解透徹其中精髓,不管道決底下,能流傳於世,必定有可取之處,雖在他眼中有諸多糟糠,不過其精華乃是著作者悟道所明。
雖,百里寂認為這世上無有一人能成為他之師,但他觀道決,缺乏了一分心誠,虛心,真誠!
如要渡過這懸虛觀,唯有明悟深意,時時在理義上著意,先窮其理,再求其墓碑師。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
百里寂明瞭關鍵之竅,便深入黃沙中,重溫法決道藏。
書山中。